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傳信適用方》、《中華藥海》、《中醫內科臨牀治療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説,我繼續給你聊關於濕氣的話題。

説什麼呢,説一説濕氣“生於脾,堵在頭”的道理。

沒錯。濕氣這個東西,就是源於脾,然後往往淤堵在我們的頭部。

怎麼理解呢?來,聽我講個小故事。

我以前碰上過一個年輕人,在某酒店工作。他看上去就有些肥胖,臉上一層油,頭髮上一層油。但是,面色比較白,看上去乏力虛疲,典型的“虛胖”。

他來找我,什麼毛病呢?就是腦袋迷糊,暈沉沉的,終日不清醒,老想睡覺,但是睡不實惠。

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我問,怎麼個迷糊法?

他説,一上來那股勁兒,就迷糊、噁心,想吐,犯病的時候身上一點力氣都沒有。他是某酒店的電工。這個狀態,顯然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了。

我仔細看,發現舌苔白膩,脈象滑,心中有了定數。

我説,你想喝中藥湯劑,還是想用中藥代茶飲?

他説,湯藥太麻煩,拿中藥泡泡水倒還可以。

我就給他寫了一個配伍——準備中藥乾薑5克,甘草3克,紅茶3克。兩味藥,洗淨、切細,和紅茶一起放入杯中,用250毫升的沸水沖泡片刻即可服用。每日一劑,可以反覆續水。調養期間,減少對油膩肥厚食物的攝入,最好能堅持體育鍛煉,更不要碰生冷的食物。

一開始,前半個月,他控制得很好,每天服用藥茶,效果初顯,腦袋不那麼暈沉、噁心了。半個月之後,他告訴我,實在是不想喝了,另外自己也實在是饞得受不了了。從那以後,我就沒見過他。他以後到底能怎樣,我也説不清楚了。但我敢説,如果他把藥茶停下來,並且恢復從前的飲食習慣,我覺得他的情況就不容樂觀。

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我簡單給你説説這裏的道理吧。

中醫裏頭,內科有一個病,就叫做“眩暈”。眩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不容忽視的一個,乃是痰濕中阻、上犯清陽。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脾虛有濕,濕邪困積,然後上犯到頭部清陽之地,導致眩暈。這個是現代人最多見的眩暈症原因之一了。此類人,往往體胖、乏力、舌苔滑膩、脈象滑濡,伴隨頭暈目眩、嗜睡,或者睡眠不實。臉上、腦袋上都愛出油。上文中所説的酒店電工,就是此例。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乾薑、紅茶、甘草的配伍,值得應用。

這個配伍,特別簡單,比半夏白朮天麻湯這類的專業配伍,省事兒得多。它源於《傳信適用方》。《傳信適用方》是宋代的一部專著,刊行於1180年,距離現在八百多年了。這部書擇選了當時的名醫驗方和民間效驗方,有一定歷史意義。

其中的乾薑,是中醫裏頭最有名的温裏藥。它是姜科植物栽培品種藥姜的乾燥根莖,性味辛熱,入脾、胃、肺經,善於温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温肺化飲。它的辛温之性,可以化散水濕之氣,因此是除濕的常用藥。

其中的甘草,能健脾。紅茶,可以温中。它們和乾薑配合起來,能有效地化散中焦濕氣,健脾除濕,對眩暈伴隨噁心、苔白膩、脈滑、胃腸有水聲漉漉者,十分對症。

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當然,這個東西,性味辛温,是容易上火的。因此,不要久用。當症狀得到充分緩解,舌苔轉為正常以後,就別用了。有些人,證屬濕熱,更不要用。嚴格講,它針對的是寒濕。

總之,我希望我的讀者能記住——濕氣這個東西,源於脾,但是會上犯清陽,説白了就是堵在我們的頭部!這個時候,我們會眩暈、迷糊、噁心,整天昏昏欲睡、沒有精神。這個情況,如果不盡快改善,將來容易發為腦梗。這點我們必須注意。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説到這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1 字。

轉載請註明: 濕氣,生於脾,堵在頭八百年古方,把頭上濕氣“拽”下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