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嘮叨”幾乎是每個父母身上都會有的標籤,不管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次犯錯後父母總會不厭其煩地嘮叨,生怕你沒有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下次再犯錯。
如果孩子不聽父母嘮叨的話,這時候父母會説:“我説了這麼久,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或者是:“我説了這麼久,你拿我的話當耳旁風是吧?”
看到這裏,很多父母肯定想:“代入感太強了,我感覺我已經在嘮叨孩子了。”
那為什麼有時候和孩子講道理沒用呢?
①孩子年齡小,無法理解
3歲前,孩子的自主意識還沒萌芽,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肯定是沒用的,因為他們壓根聽不懂。就算你苦口婆心説了一大堆,到頭來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②當孩子情緒化時,家長去和孩子講道理
大人在生氣的時候,你和他講道理,他都哦不一定會接受,更何況幾乎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孩子。因此,當孩子情緒化時,家長最好不要和孩子大道理,否則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厭惡感。
李玫瑾教授是非常著名的育兒專家,在育兒領域頗有心得,在給孩子講道理這一問題上,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是這麼説的:
話糙理不糙,李玫瑾教授的話還是非常中肯的。作為父母應該明白,自己的説教就像是雨水一般,偶爾下幾次會讓孩子反省自己,進步得更快,但雨下多了,就會像洪水一般,摧毀孩子對你的好感,對雙方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低層次父母才愛和孩子嘮叨、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①允許孩子犯錯
家長們要知道,2-3歲的孩子,你和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壓根聽不懂你在説什麼。
因此,當孩子處於2-3歲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尊重他們的行為習慣,教育不可操之過急,循序漸進才能穩步提升。
②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就算是雙胞胎都不可能做到情緒性格都相似,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興趣等方面來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説,性格較乖巧的孩子,犯錯後家長可以採用説教的方式,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而對於那些性格暴躁、桀驁的孩子,家長就應該適當地責罰和懲戒他們,這樣才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③停止嘮叨,讓孩子承擔責任和後果
看到這,家長可能會疑惑:“停止嘮叨,難道放任孩子不管嗎?”
其實並不是,根據自然後果法來看,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停止嘮叨,讓孩子承擔責任和後果,然後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反而比家長的説教有用得多。
孩子一犯錯,家長就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是太“老套”了,只會讓孩子對你產生厭惡和反感。
所以,家長們別再嘮叨孩子了!
説實話,優秀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着一對高眼光、見識廣的父母
眼光高、見識廣的父母,不一定就是有錢的父母,教育是很難用金錢去衡量的。比如説,給孩子買一套有意思的繪本讀物,這肯定用不了多少錢吧,但卻能讓孩子在書中學到許多道理和知識,還能養成閲讀的好習慣,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