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多的豆豆,跟爸爸出去散步。豆豆很高興地往前跑着追一隻小蝴蝶,本來玩得很開心,但是突然一不小心絆倒了。爸爸心疼的把豆豆抱起來,豆豆卻無法止住哭泣,越勸哭得越兇。再看看孩子身上,好像也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傷害。
在一旁的奶奶就説,這孩子有點裝,爸爸一抱就嬌氣了,平時要是摔跤,沒有大人立馬趕過去,自己也就爬起來繼續玩兒。
-1-
還真是。目前心理學界通常認為兒童2歲時才出現假裝。 假裝是指個體用另一種“現實”覆蓋或替代自己要保護、隱藏或偽裝的真實情況。情緒偽裝也是一種假裝。
2歲左右的幼兒,會誇大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例如,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一直哇哇大哭,表現出很大的悲傷和憤怒。這時的偽裝還處於反射性的階段,幼兒還沒有意識到情緒的作用和情緒發生的環境。
隨着年齡的增長,4歲左右的幼兒開始有意識的運用社會認可的情緒表達規則,誇大或隱藏自己的情緒,這時他們能夠意識到在某些情境下,表現某些情緒,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例如,小松和爸爸媽媽出去逛街,看到了自己喜歡的電動小汽車,喜歡得挪不動腿,非要買不可,不買就一直哭個不停,勸都勸不住。直到爸爸給他買想要的東西才會停止。
幼兒的情緒偽裝遠遠比學齡兒童的情緒偽裝簡單得多。有一位研究者給幼兒和學齡兒童看一幅面部表情和情境相沖突的畫面,結果發現3~6歲的幼兒忽視衝突,認為畫中人的表情與主人公內心感受是一致的。
而學齡兒童會指出,主人公在進行偽裝。幼兒的情緒偽裝能力是逐步社會化的過程,隨着他對成人情緒表達的認識和理解,會逐漸掌握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與內心不一致的情緒,這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
-2-
幼兒哭鬧可能是最讓家長和教師煩心的事情之一了。不停地哭泣、大喊大叫、甩手、摔東西,甚至是咬人,爸爸媽媽越勸阻,有時效果反而越糟糕:幼兒彷彿在説,你看你看,讓你不滿足我!
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之一叫自我中心,在他們幼小的世界裏,外部世界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我需要什麼,什麼東西就應該出現在我面前;如果不出現,我很生氣,那麼它就會出現了!不用驚奇,這是幼兒的邏輯,看起來多麼的可笑,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與世界的互動加深,上述邏輯就會慢慢發生改變。
孩子會誇大自己的負面情緒,這種“小把戲”,只不過是誇大了自己的情緒感受而已。尤其是在家長在場的時候。那麼遇到這類情況家長最好該如何處理呢?
1. 態度沉着,不要大驚小怪。
家長態度要沉着,不要對很小的傷害都表現得大驚小怪。可以對孩子説:“這一跤摔的可不輕哦!但是我覺得你沒怎麼受傷”之類的話。孩子能夠迅速理解這句話裏的暗示,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會自己爬起來繼續玩。
2. 同理心,理解他的感受
如果上面那招不管用,接着用下面的方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的傷口一定很疼(肯定他的真實感受),但爸爸/媽媽以前也摔跤(或者其他)有一個傷口,當時爸爸/媽媽哭得沒有你兇哦!你要不要看看我的傷口?
3.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也是一個好方法。
在幼兒哭鬧的時候給他一個更大更好的玩具,或者讓他看看周圍其他新鮮有趣的畫面或者是動物,沒過一會兒他就會忘記繼續大哭。不過有時候這招也不是那麼奏效,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和幼兒玩遊戲,讓他用不同的方式説出他想要什麼,第一遍大聲説,第二遍小聲説,第三遍以最快的速度説。幼兒將注意力轉移到語言表達上,過一會就會忘記哭了。
4. 如實堅持原則。
爸爸媽媽應該在幼兒哭鬧的時候瞭解具體原因,評估一下幼兒的情緒表達是否吻合情境。有人無故拿走了幼兒的玩具,和幼兒想買一個冰激凌賴在街上哭鬧,處理方式肯定有很大不同。在處理兒童哭鬧時要注意,堅持你的原則,如實的描述情景和現實。
如果幼兒仍然不依不饒,可以表達説:“我喜歡好好講話的孩子。”或者説:“我等着你,等你不哭了,咱們再説。”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雖然這種情況下容易心煩氣躁,但切忌對孩子亂髮脾氣。你控制好了情緒,他才能以你為榜樣,學習剋制自己的壞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