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説兩歲是孩子的一個分水嶺,這句話説得一點也沒錯!兩歲前的孩子懂事、聽話,然而當孩子兩歲後,自我意識開始慢慢覺醒,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脾氣,這時他們常常喜歡和家長唱“反調”,家長要求這樣做,孩子就偏要那樣做。孩子們在玩玩具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以自我為主的思想。有時候甚至會因為玩具而發生矛盾。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男孩媽媽的好朋友要帶着孩子來家裏玩耍,男孩的媽媽一早就帶着男孩去商場購買一些需要的食材和零食。當他們過一家玩具店時,小男孩看到了一款很喜歡的玩具,於是就請求他的媽媽給他買,最終他的媽媽給他買了他喜歡的玩具。男孩拿着玩具開心的回家了。
沒過多久,男孩媽媽的好朋友帶着孩子來了。男孩媽媽和她的好朋友在廚房開始準備午飯,男孩則帶着他的小夥伴一起在客廳玩耍,兩人剛開始相處非常融洽,玩得非常的開心 ,然而一陣哭鬧聲打破了温馨的畫面。兩位媽媽急忙跑到客廳,發現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另外一個孩子拿着男孩今天剛買的玩具,嘴裏不停唸叨,我喜歡這個玩具,我就要這個玩具。這個時候男孩媽媽的好朋友開始勸自己的孩子,讓他把玩具還給男孩,可是孩子依舊不放手,手裏緊緊抓着玩具。這讓局面變得非常尷尬,最終在媽媽的勸説下,男孩最終拿回了玩具。
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因為玩具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吵,有的孩子甚至為了得到玩具,會用哭鬧、打鬧的方式逼迫對方放棄玩具,從而得到玩具。孩子喜歡搶玩具的根源就是孩子有了物權意識。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將自己喜歡的玩具視為自己的,卻不管玩具是否真正的屬於自己。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孩子們之間容易爭搶玩具。孩子們之間爭搶玩具的行為,很容易產生矛盾,甚至引發爭吵和打鬧的情況。當家長面對孩子們搶玩具的行為時,家長應該怎麼做不僅能夠解決搶玩具帶來的矛盾,又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成長呢?
一、孩子發生玩具爭搶行為時,家長不要盲目保護孩子當孩子們因為玩具的問題發生矛盾,爭吵甚至打鬧的時候,相信家長都是偏向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做錯,都會去保護自己的孩子。然而家長的盲目保護並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和幫助,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正常認識觀,價值觀的建立。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矛盾的源頭。家長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二、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規則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是孩子成長和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想要幫助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家長就需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和模仿。在家中,家長要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確地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遵守人際規則,比如是屬於別人的東西,自己想要玩,一定要徵詢別人的同意。
三、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的孩子更容易收穫友誼。大部分孩子因為玩具問題而爭吵,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分享意識,孩子只認為某些東西是他們的專屬,不願意分享給別人。所以家長引導分享。因為分享也是打開孩子社交之路的重要一步。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分享呢?首先是家長要從孩子的思想上開始灌輸分享的一種助人為樂的思想,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分享能帶來喜悦感和幸福感,還能交到好朋友。讓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讓孩子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願意去分享。當孩子有分享的意願後,家長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去實踐。在家中,當孩子拿着喜歡吃的食物時,家長就可以問一下孩子,我可以吃嗎?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願意分享,那麼家長一定要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家長還可以適時地告訴孩子,如果你願意將你喜歡的一些食物、書籍、玩具分享給你的小夥伴,你的小夥伴也會感到和你一樣的開心和快樂,他們也會很樂意和你分享。
家長們還在為孩子爭搶玩具而無可奈何嗎?這樣做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