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訓期間 科學防治訓練傷
■陳廣亮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白天任
姜晨 繪
演訓過程中,官兵可能因環境因素或防護不當等出現訓練傷。北部戰區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金紅旭結合多年巡診經驗,為戰友講解如何防治訓練中的常見傷病。
長途行軍,預防腿腳腫痛
長途行軍強度大、距離遠、時間長,官兵行軍時可能出現腿腳腫痛等不適。腿腳腫痛多發生在長距離行軍的中後期,一般表現為下肢局部腫脹疼痛,並伴有輕度的活動受限。如果戰友出現上述症狀,無需緊張,可利用休息時間按摩腰部和雙腿,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疼痛。避免腿腳疼痛要做好預防措施。平時加強鍛鍊,增強體質;行軍前做好準備工作,選擇合適的鞋襪,襪子要無破損、無皺褶,以免因足底過度摩擦、兩側足踝受力不均,出現或加重下肢腫痛症狀。
如果官兵行軍時長時間彎腰負重,踝關節、膝關節會受到較大沖擊力。尤其在夜間行軍時,可視度較差、人體反應能力下降,遇有坑窪或碎石路段,腳不能平穩着地,可能造成關節扭傷,常見症狀為踝關節、膝關節外側腫脹疼痛,皮膚淤青。若戰友不慎扭傷關節,應立即減輕負重、降低活動強度,切忌隨意按摩。條件允許時,應及時冷敷,抬高患肢。為避免關節損傷,官兵訓練前要充分熱身、適度繫緊鞋帶,以免鞋帶過鬆,腳在鞋內滑脱扭傷。
長時間行軍還會使小腿及足部肌肉、韌帶的保護與支持作用減弱。如果短時間內肌肉強烈收縮,肌肉、韌帶暴力牽拉其附着骨骼,可能導致疲勞性骨折。若官兵在行軍過程中發生疲勞性骨折,應立即停止活動,使用夾板或就地取材,對患肢進行包紮固定,並及時送醫院治療。疲勞性骨折的發生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性損傷過程。因此,官兵要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把握好運動量,避免超負荷運動。平時還要及時補充營養、熱量、水分,適當增加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
實彈射擊,規避爆震傷
爆震傷是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對機體組織器官的損傷,一般對耳、肺、胃腸等空腔器官的損傷較為嚴重。官兵進行實彈射擊訓練時,會產生衝擊波和聲壓波,如果不注意防護,可能出現耳鳴、耳痛、眩暈等症狀,嚴重的還會造成耳聾。如果戰友訓練後出現輕度耳鳴、眩暈,休息一段時間,症狀可自行緩解;如果出現耳痛、耳道出血、聽力下降等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明確耳部具體受損部位,並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此外,還可以遵醫囑進行針灸、理療等針對性治療。
為預防爆震傷,官兵進行實彈射擊訓練時要結合自身戰位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防震耳塞,無條件時可用棉花或手指堵耳;爆震時背向爆炸方向、採用低姿等保護性體位,以減少衝擊波對身體的作用面積;做張口呼吸及吞嚥動作,使咽鼓管開放,平衡器官內外壓力。
涉水訓練,瞭解急救知識
官兵進行涉水訓練時,受氣温、水温、植被等自然環境和官兵身體素質影響,可能出現抽筋、嗆水和被水下雜物纏繞的情況。
進行水上訓練時,如果水温與氣温差距較大,官兵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可能使皮膚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寒顫,從而引發肌肉痙攣。如果官兵在水中抽筋,首先要保持冷靜,及時向身邊戰友呼救,在戰友幫扶下快速向岸邊轉移。抵達岸邊後,應立即通過按摩、拉伸等方式對抽筋肌肉進行放鬆。
官兵通過較深水域時,如果遇湧浪或換氣不當,可能發生換氣嗆水,主要表現為吸氣時,水湧入鼻腔或口腔,甚至吸入肺內,出現劇烈嗆咳反應,導致呼吸困難、供氧不足。如果官兵出現嗆水情況,首先要確保口鼻處於水平面上,避免嗆咳時再次吸入水。同時,主動剋制咳嗽感,把頭抬出水面,閉氣靜息片刻,再邊咳嗽邊調整呼吸,將侵入氣道內的水分排除,呼吸可恢復正常。
官兵快速通過涉水地域時,如果肢體被水草或其他水下雜物纏繞,不要驚慌,保持冷靜,深吸氣後屏氣鑽入水中。因水內雜質較多、能見度較差,要睜眼仔細觀察被纏繞處,用雙手緩慢解脱纏繞物。切勿掙扎,避免越掙扎纏得越緊。
本文刊於10月11日解放軍報07版
來源:解放軍報
總 編:肖方明
主 編:王積建
值班編輯:高翔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來源:江蘇武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