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庭教育中,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3個優秀品質,家長要重視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健康

《脱口秀大會4》終於開始了,不意外,又是新人輩出的一期,喪喪的鳥鳥,憑長相取勝的徐志勝等等,然而這些新人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的卻是新人小佳。

小佳一上台,他的外表讓所有的觀眾都驚了一下,因為很明顯,他是一個殘疾人。
通過他的段子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出生的時候出現了腦損傷,天生表達存在障礙、右手活動不便,甚至小的時候還是長短腳。

然而除了外貌的不同,台上的小佳和正常的演員沒有什麼兩樣。他樂觀地調侃自己,説自己長短腳,小時候看別人“都會帶着一種異樣又同情的眼神,心裏在想‘天吶,他好可憐啊,竟然兩隻腳都在地上’”。
在段子的最後,他還説了一句“不好笑才是脱口秀演員最大的缺陷”贏得全場掌聲。
紮實的文本,自如的表達,輕鬆的表演獲得了不僅是掌聲和晉級,還伴隨着所有人對他的敬意。

小佳説,希望觀眾看完表演後能夠獲得一些力量,希望更多人從他身上看到生活的可能性,沒有人是不可以的,堅守初心遠比所有外界的褒貶更重要。

2020年,一個腦癱外賣小哥感動了無數的人,他每天努力地工作,踏踏實實地賺錢,當網友想給他捐款時,他卻説“這個錢不能要,我憑自己的努力賺錢”。

身殘志不殘,小佳和外賣小哥,都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着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從他們倆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成長應該具備的三點基本能力。

樂觀積極的性格是生活的力量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雖然成長在單親家庭裏,卻擁有非常樂觀的性格。
考了倒數第三,她不但不自卑,反而為自己喊加油;就連第一次來例假,都絲毫不扭捏,而是開心地向爸爸和哥哥宣佈。

連尖尖爸爸都説“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孩子不隨爸、不隨媽,莫名其妙地樂觀。”正是這種樂觀支撐着她積極地生活,最終收穫了事業和愛情。

羅曼·羅蘭曾説過“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樂觀的人,永遠能微笑地面對生活,在他的眼裏,什麼都不是事兒。他充滿自信,性格陽光,就像一個温暖的小太陽,讓人願意親近,這樣的孩子性格積極,情緒穩定,在人格上就已經比別人佔了一份優勢。
樂觀的孩子,身後站着深愛自己的父母。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因為從小被父親忽視,一生都放低自己,討好別人,最終選擇在故鄉的河邊自殺,結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芳華》中,嚴重缺愛的何小萍,自卑膽怯,充滿了自我懷疑,即使得到了莫大的榮譽,也落入了神經錯亂的結局。

缺愛的孩子,心裏總是有一個想法“我不值得”,他們一方面渴望愛,一方面又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愛,這樣的孩子一生自卑,充滿矛盾,過得苦不堪言。
想讓孩子擁有樂觀向上的性格,第一步,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呵護,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幫孩子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強大內心。

樂觀的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認為,父母發自內心地認同孩子,會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感應到這種正向反饋,他就真得會朝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孩子總是被打擊,被批評,孩子會開始不相信自己,他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是個沒有價值的人。一旦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就很容易出現自卑、膽怯、孤僻的性格。
不要迷信“打擊式”教育,“鼓勵式”教育,才會讓孩子自我認同,擁有自尊,從而產生無盡的驅動力。

自食其力的能力是生存的基礎
不管是小佳還是腦癱外賣小哥,他們的身體條件都比別人差很多,如果他們依靠他人生活,似乎也合情合理,沒什麼説不過去的。
然而這兩個年輕人,都選擇了自力更生。一個早出晚歸,努力接單送外賣;一個勇敢地在璀璨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華。
楊絳的父親説: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易卜生也説過:“世界上最堅強的人就是獨立的人。”
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從小培養的。
演員馬雅舒的女兒米亞都三四歲了,還不會獨立吃飯和穿衣,甚至去洗手間也需要媽媽的幫助。幼兒園老師多次要求馬雅舒學會放手,但是她還是會不自覺包辦女兒的一切。

一位知乎網友説,自己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沒進過廚房。高中假期,同別人去旅行,去做兼職時,她只能待在家裏學習、看書。
上大學後,她曾經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大哭;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被批評;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她坦言“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因為父母的愛,讓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判斷能力,行動能力,而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就是一個“生活白痴”。

溺愛就是抹殺一個孩子的存在,控制就是剪短孩子飛翔的翅膀。越愛孩子,越要將孩子推出去經歷雨打風吹。
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的存在,對孩子適當放手,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勞動中,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允許孩子學會做決定,父母只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即可。
不要凡事都包辦代替,沒有人一生下來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對,讓孩子去嘗試,就是要讓他學會跌完跟頭如何爬起來!孩子經歷越多,成長得越強壯。
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自由,因為怕髒不允許孩子跳泥坑,因為怕不安全不允許孩子學做菜,因為怕孩子學會不讓孩子和小朋友出去玩......你限制的不是孩子的自由,是他成長的能力。孩子就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探索中具備了思考力,判斷力,社交力,生活力,父母過多的限制,只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純潔的“傻白甜”。
人的一生,父母只能陪伴走一程,餘下的路如何走,依靠的就是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

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生活的態度
眾所周知,脱口秀的舞台,表演者最起碼要有流利的表達能力和一定的表演能力,腦損傷的小佳在這兩方面都是非常吃虧的。他表達費勁,也無法舒展自己的身體表達動作。
然而他克服了重重困難,讓自己努力開口,盡最大可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輸出自己的段子,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可想而知。

面對夢想,是努力抓住,還是就地放手?
面對困難,是勇敢爬起來,還是選擇躺平?
小佳付出要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要有比別人更堅毅的精神。
暢銷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出生一個摩門教信徒的家庭,她的父親不讓家中的7個孩子去上學,不許家人去醫院,一家人守着垃圾場,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
塔拉的父親和哥哥經常對她使用暴力,而母親對此視而不見。成長在如此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塔拉卻從未放棄過希望,她努力自學,最終考入了大學,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她的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上市一週便登頂暢銷榜,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人最怕的就是向命運低頭。而現在的孩子,有很大一個通病,就是吃不了苦,受不了難,經不起坎兒。
出現抑鬱症的孩子,比例逐年增高,走極端的案例層出不窮,為什麼?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説:“挫折對於孩子來説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績,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和精神需求,幫助孩子建立頑強的性格更重要。
多帶孩子運動,在運動中經歷摔倒,受傷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更強。
教給孩子戰勝失敗的方法,當孩子失敗,家長不要冷嘲熱諷,也不要惡語相加,這隻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甚至自暴自棄。父母要做的是帶着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改正和進步的方法,讓孩子明白如何爬起來更重要。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副會長聶聖哲説“一個平民家庭,一定要培養一個能自立的後代,培養能養活自己,不坑爹,懂得生活,不畏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下一代”。
而孩子是否能具備這些能力,關鍵就在於父母的教育。
就如李玫瑾老師説的那樣: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於他有怎樣的“觀念”,接受過怎樣的教育。決定孩子將來變成什麼人的要素,都在滲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