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燥過去,夏炎又起,由於夏季很容易出現“上火”的症狀,因此,不少人認為夏季不宜“進補”,反而應該吃些“清火”之物。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人體需要“火”
中醫認為,人體裏本身是有“火”的,可稱作生理之火。
生理之火是指陽氣,它有助於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營養臟腑四肢百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一種“火”。
病理之火即我們通常所説的“上火”,它可能是由於自然界的“火”失去制約所致,也可能是由於人體內的“火”失去調節所引起。
平時,飲食失調、勞倦內傷均可致上火,外感六淫日久也會鬱而化火。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防止生理之火轉為病理之火呢?
顯然,一味地清火是不對的。
明代《本草綱目》雲:“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
這就是説,夏季心火當令,而苦味入心,若我們通過多食苦味食物的方法來“清心火”,雖然有降火之效果,但也會伐克肺金,並不利於健康。
因此,夏季我們更提倡用清補之法,來滋陰生津、清心防暑。
具體來説,就是要用甘潤生津益氣之藥治療陰虛氣弱。
其用藥的原則是清而不涼,以免陰陽俱傷;又要滋而不膩,以免妨礙脾胃的消化吸收。
藥膳推薦菌菇炒牛柳
材料:茶樹菇、口蘑、金針菇等多種菌菇共100克,牛柳250克,青椒、紅椒各20克,葱段、薑片、精鹽、白糖、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青椒、紅椒切成片。菌菇洗淨,加鹽入沸水中煮熟,倒出瀝水備用。將牛柳放油鍋中滑散,倒出瀝油備用。鍋留少許底油,加薑片、葱段煸香後,加青椒片、紅椒片、菌菇、牛柳,精鹽、白糖適量,翻炒1分鐘即成。
功效:補氣健脾,強筋骨,降血脂,增強免疫力。
適用人羣:適宜健康人羣與亞健康人羣,對於虛損消瘦、消渴、脾虛便溏、肢體浮腫、精神疲憊、四肢無力、氣短懶言、腰腿痠痛等病症有調養作用,也適宜慢性疲勞綜合徵、貧血、病後及術後體虛、脂肪肝、血脂異常患者食用。瘡毒、濕疹、瘙癢症者忌食。
水晶綠魚丸
材料:菠菜250克,淨青魚肉500克,黑芝麻粉30克,精鹽、油、濕澱粉、高湯各適量。
做法:將菠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10秒,撈出放入攪拌器中打成泥備用。把青魚肉用粉碎機打成泥,加黑芝麻粉、精鹽及少許油,順一方向打至上勁,入冷水鍋下黑芝麻魚丸,中小火煮熟,備用。高湯燒開,加精鹽及菠菜泥適量,勾芡,下魚丸即成。
功效:補血明目、益腎補鈣、健脾利水、抗疲勞。
適用人羣:適宜有面黃無華、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腳軟無力等症狀者,也適宜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症、浮腫、慢性疲勞綜合徵等患者食用。結石患者不宜食,脾胃虛寒之人不宜多食。
麥冬基圍蝦
材料:麥冬30克,基圍蝦500克,精鹽、八角、花椒、生薑片、葱段、麻油各適量。
做法:沸水鍋內加精鹽、八角、花椒、生薑、葱段、薑片,將基圍蝦放入燙20秒,撈出備用。在淨鍋中加水燒沸,放入浸泡過的麥冬,煮30分鐘,放入基圍蝦浸泡,待水轉涼後加保鮮膜,放冰箱冷藏2小時,取出裝盤,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補腎壯陽,補鈣壯骨。基圍蝦長於補腎固陽,對抗衰老、防缺鈣有積極作用,為温性食物。它與涼性的麥冬相配,相互牽制,相輔相成。
適用人羣:適宜肺胃陰虛引起的乾燥症、心陰虛引起的失眠症等患者食用,可防止夏季口乾舌燥、鼻咽乾燥、心煩失眠等。風寒感冒者不宜多食。
荷香大蟶子
材料:大蟶子400克,荷葉半張,洋葱30克,葱花、香醋、精鹽、蠔油、生抽、老抽各適量。
做法:將荷葉洗淨,切碎,入鍋煎煮30分鐘,取濃縮汁50毫升。在淨鍋中加水燒沸,然後加入適量香醋,倒入蟶子,燙至蟶子張口,取出。洋葱切成絲。把荷葉濃縮汁與香醋、精鹽、蠔油、生抽、老抽放入碗內拌勻製成調味汁。用小火燒熱鍋,洋葱絲墊在底層,放上蟶子,澆上調味汁,撒上葱花即成。
功效:清暑開胃,滋陰明目。
適用人羣:適宜糖尿病、水腫、支氣管炎、術後汗多、低熱患者食用,可防治甲狀腺瘤、淋巴結腫大、痔瘡、帶下、疰夏(即夏季因暑熱耗傷正氣,脾胃失於健運導致的倦怠、乏力、嗜卧、納差等不適)、暑熱症等。脾胃虛寒、腹瀉腹痛、大便不成形者不宜食用。
(養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