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對稱勁”是太極拳勁力修煉的本質要求,要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找到它;只有體會到它的美妙,你的太極拳功夫就會大進一步。
1
身法中正是練好“對稱勁”的基礎
《十三勢行功心解》説:“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習練太極拳首先要把身法搞正,不偏不倚,頭領頂勁,氣沉丹田。不論做什麼樣的動作,都不能前仰後合,左歪右斜,塌腰突臀,要掌握好核心平衡點,要始終保持氣不上浮,重心穩定。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當然也是練出“對稱勁”的基礎。我開始練拳時,因缺少名師指點,練了多少年還是找不到腳與地面的平準結合點;找不到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的感覺。有時甚至練得矇頭轉向,找不到方向。其原因,就是身法有問題,找不到平衡點。所以,練拳必須身法端正,有一定基礎後再經指點練好“對稱勁”。
2
心靜體松是練好“對稱勁”的前提條件
練太極拳必須心靜,心靜才能用意引導動作。練拳開始前要端正姿勢,呼吸自然,無思無慮,平心靜氣,細心體會全身膨脹向外的張力。同時,要做到體松,身體內外充分放鬆,不僅是肌肉,包括皮膚、骨節,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等都要同時放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初學者往往是非“懈”即“緊”。
有人提出“松是一種自由空間的增大”,我贊同這種説法,松要全方位的像氣球充氣似的膨鬆。松還可以理解為放,四肢及身體的各部分向四周平衡對稱的拔長放遠;有時也需要收縮,收縮也是平衡對稱的,這就形成了蓄與發、收與放、屈與伸、合與開的鬆勁。我在教學中,有同學問:發力還能放鬆嗎?我認為,不會放鬆就練不出太極拳的彈簧力,彈簧力是放鬆的結果,是“對稱勁”的突出表現形式。
3
“對稱勁”是在太極十三勢的虛實轉換中形成並靈活運轉的
太極拳即是八大勁法五種步型的靈活運轉過程。楊澄甫傳抄太極拳譜中《太極平準腰頂解》指出:“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太極正功解》言明“太極者圓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圓也。”這裏反覆指出太極拳的勁法就是在搖、轉、輪、圓中體現的。
陳鑫在《太極拳經譜》中開門見山:“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闢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這裏又反覆強調了在變化中的兩種對應的共處一體的勁力。
他又在《太極拳纏絲精論》中説:“太極拳纏絲法也”。他説進退、左右、上下、裏外、順逆、引進都要纏,不能各是各着,“各是各着非陰陽互為其根也”;只有處處纏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斯為妙手”。
他還寫了四句七言詩云:“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顯然,“互為其根”是在太極拳的環形、輾轉、纏絲、陰陽、虛實轉換過程中連續不斷地生成和運轉着。
這裏舉個例子,太極拳起勢中“對稱勁”的體現:兩腳開立時立身中正,心靜體松,氣沉丹田,頭頂懸,足踏地;兩手平舉時,身軀略後撐,以保持丹田為中心的平衡點;兩手下按屈蹲時,要特別注意頂勁;從默立、膨臂、下按的整個過程都要細心體會膨脹感,使整個身軀呈現上下、左右、前後、由裏到外的,八面支撐的“對稱勁”。這才是太極拳的本質要求。學者必須“細心揣摩,日久自悟”。
4
內功修煉是“對稱勁”發展的源泉
找到“對稱勁”並能在千變萬化的拳技中發揮作用,已實屬不易。但是,人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太極拳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人體這個科學而高級的生物體的潛能更是無止境的。掌握“對稱勁”後,發展、發揮,更強、更大靠什麼?我的體會,靠內功的修煉,內氣的培養,內勁的形成和壯大。
其實,“對稱勁”的生成和發展從來就離不開內功的修煉,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功。需要日復一日、持續不斷地堅持修煉下去,採氣、導氣、養氣、煉氣。
由氣沉丹田到丹田內轉,再到神氣鼓盪,煉成一粒混元氣,形成旋轉自如的太極球體。這個球體,破之不開,撞之不散,發之透骨。 馮志強大師説:“練就彈簧力,天下誰能敵。”須知彈簧力即是對稱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