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網絡上,不斷有人稱讚我的文章,並執意想向我求醫。
在這裏,我説一句實在話——作為杏林後學,我也許寫得好,説得好,但是未必治得好。我是頂平凡的一個人,您身邊的中醫從業者,有很多都比我強。所以,看了我的文章,就想找我看病,我覺得是不適合的。
我這點粗陋的見地,不見得能解您心中的塊壘。這是實話。
好了,現在,我給你講一張醫案、醫方。它是當代中醫臨牀家妙用經方的案例。我寫出來,咱們大傢伙一起學一學。
故事的主人公,為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顏德馨先生。顏德馨大師生於1920年,卒於2017年,祖籍山東,生於江蘇。他推崇氣血學説,認為百病以氣為長,對活血化瘀療法的臨牀運用,有獨到見解。現已確定,顏師為亞聖顏淵之後。
有一回,顏師接待一個患者。這人是男性,年43歲,什麼毛病呢?胃疼。
他這個胃疼,不得了,從20剛出頭就開始了,已經歷時二十年!二十年來,反覆發作,久治不愈。
刻診,見患者脈象虛弦,舌淡苔薄,整個人不敢平卧,否則胃痛加劇,坐起來會好一些。疼得厲害了,就吃點糯米,疼痛稍減。整個人畏寒,喜暖,面容疲倦,精神不振,便溏。經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顏師得到這些信息後,認為這是久病致虛,而且脾陽衰微。這麼下去,患者的身體就完了。顏師認為,必須用立竿見影之法,搶救脾陽,令一身氣血得到恢復,這樣才能挽回生機啊。
於是,顏師寫了一張配伍。方見——
生黃芪30克,桂枝4.5克,白芍12克,生薑2片,九香蟲2.4克,大棗4枚,炙甘草4.5克,飴糖30克(衝),茯苓9克。
一共給開了五劑。
結果,五劑藥吃完,患者疼痛大大減輕,食慾增加,可以躺下來睡覺,精神振奮。效不更方,繼續服用。到最後,患者大便規律,疼痛消失,隨訪一年多未曾復發。
這張醫案,我早年參加經方學習班的時候,聽老師給我們講過。它曾經在1992年的《國醫論壇》上頭刊發過。有興趣的興趣朋友,可以找來翻閲查看。
這裏頭什麼原因呢?我給你簡單説一説。
我毫不客氣地説,上文中患者的狀態啊,是久病傷陽,脾陽衰微的跡象。你想啊,胃疼20年,這是多久的積累啊。中醫講,久痛必虛。所以胃痛時間長了,往往傷及正氣。現在這患者,胃痛加劇,空腹明顯,畏寒喜暖,面色恍惚,神情疲憊,納少便溏,脈象虛弱,這顯然是虛寒之態、正氣受損啊。脾陽衰微至此,一身氣血虧虛,導致整體狀態的下滑。在這個基礎上,胃病會日重一日。這就好比在即將乾涸的水域裏,漂一艘老船。你再去修補船體,它也是走不遠,逃離不開擱淺的命運。
這時候怎麼辦?就得充脾陽,補虛勞。補足正氣,是温補脾陽的基礎。温補脾陽,又是補益正氣的必要手段。
鑑於此,顏師用了上頭的配伍。它其實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裏頭記載的“黃芪建中湯”的化裁。
黃芪建中湯的原方,為黃芪一兩半、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膠飴一升。這裏頭,黃芪甘温補氣,化生陰陽氣血。這是補正氣、充氣血的關鍵一步。桂枝温補脾胃之陽,大棗生薑化生營衞之氣,固護中焦。芍藥配桂枝,調和營衞,配甘草,緩解之痛。甘草配桂枝,則辛甘化陽,養護脾胃之陽。顏師在這個基礎上。加九香蟲止痛温陽,加茯苓健脾。
總體看,這個配伍是治療虛勞裏急證的。裏急,指的是脾胃虛弱,胃脘疼痛加劇。虛勞,指的是痛久致虛,正氣不足,氣血虧耗。正如仲景所言:“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
其實,胃病日久,傷及正氣,這個在臨牀中是比較常見的。顏師用經方,温陽補虛,的確是給了我們一條明確的思路。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有類似問題的人蔘考。當然,我們不見得照搬原方應用。我反覆講過,我們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驗方。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調治的方向,和真正經過實踐證明的,有效的用藥思路。方向對了,就成功一半了。對不對?
好了,就説這麼多吧。希望我的文説,能給讀者帶來一點啓迪和希望,能讓名家用遣藥用方的經驗,深入人心。
【來源:微門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