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知識淵博、通情達理的父母總是教導他們的孩子“知道如何分享。”例如,在孩子的東西被拿走後,父母可能會告訴他們的孩子,“讓我們把它拿出來,好嗎?”那麼,這些父母真的在做正確的事情嗎?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最近,小張的侄女茹茹無人照看,暫時住在家裏。小張必須照顧她的侄女和女兒。令人高興的是,這兩個小傢伙既聰明又容易擔心。就是有一天,茹茹沒有徵得女兒同意就帶走了女兒的泰迪熊,抱着泰迪熊睡覺去了,這讓小張的女兒很生氣。女兒向小張抱怨,堅持讓媽媽做決定,把泰迪熊帶回來。她還説她再也不會和她姐姐一起玩了。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母親有點不好意思,茹茹只是暫時留在這裏,不能多呆幾天,小張並不想讓茹茹不開心。小張反覆跟女兒商量,“姐姐只呆幾天。你為什麼不謙虛一點呢?”女兒一看到母親的“偏心”姐姐,就哭了起來,哭得梨花帶雨,非常傷心。小張想了一遍又一遍,但還是想不出來。他的女兒怎麼會如此無知?平時,她教她的孩子很多,要有禮貌和謙虛。
事實上,小張真的沒有必要掙扎,更不用説因為孩子的“不謙虛”而對她失望了。孩子們只是有了自我意識,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一、兒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當孩子出生時,沒有“我”的概念。在自我建構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學會區分“我的”和“他人的”。當兒童2歲左右並有自我意識發展時,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孩子們能夠意識到什麼屬於他們,並且特別想捍衞他們的權利。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謙虛,而是他們正在自我建設的道路上。因此,父母永遠不應該強迫孩子放棄屬於他們的東西。你應該耐心地和你的孩子交流,最終尊重你孩子的想法和決定。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正常情況下,兩歲的寶寶會進入物權的敏感期,三四歲的寶寶會有利己的傾向。只有當寶寶長大了,七八歲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如何與人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過早地強迫孩子分享,他們很可能會失去安全感,想要擁有和控制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對他們未來的分享精神沒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懂得分寸,不應該逼迫年幼的寶寶分享自己的物品。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二、如果孩子的東西被搶了,要不要搶回來?
這個問題確實有點棘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孩子很小,不到四五歲,那麼就真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謙虛。但同時,也不支持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來找回東西。否則,這將為兒童樹立一個非常錯誤的榜樣,使他們認為他們必須依靠搶奪來維護自己的個人利益。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父母有必要解釋什麼是物權意識,什麼是搶奪行為,以及對他人有什麼危害。一些孩子不理解這些,也不認為他們在搶劫什麼東西。在他們的概念中,他們可能會遇到他們喜歡的東西,並想順便把它拿走,暫時把它當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必要的溝通和説教仍然非常有用。要理解孩子的“搶劫”行為,還要同情孩子的“不想謙虛”心態,要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這是父母應該做的。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簡而言之,下次你遇到這種事情,父母不應該衝動和擔心太多。他們可以和孩子多討論,安撫他們的情緒,然後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3 字。

轉載請註明: 寶寶的玩具被搶了,是讓寶寶禮讓還是搶回來,不要做錯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