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寶媽都很重視寶寶,有一部分寶媽,生了寶寶後,寧可辭掉工作也要陪伴孩子成長,最少到孩子一歲,更多的陪伴到孩子三歲,這種陪伴,孩子能夠體會到,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寶媽們可以看到寶寶的每個時期的變化,比如寶寶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長了第一顆牙齒、第一次説話、第一次微笑等等,這麼多的第一次,只有天天陪伴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看到就覺得很幸福。這些第一次中,最讓人激動的就是聽到寶寶説話,叫“爸爸媽媽”。當寶寶第一聲叫的媽媽,寶媽們得有多激動呀,不過也有的寶寶第一聲叫的是爸爸,如果這樣的話,估計寶媽都想哭了。看看網友們都怎麼説。
網友一:每天都是我這個當媽媽帶的,爸爸每天就是下班回來陪的玩一下,結果先叫的爸爸,唉,傷心呀。
網友二:寶寶開口叫人了,不過叫的是爸爸,把我激動的,我不停的在閨女面前説媽媽、媽媽……可到了第二天,閨女還是説的爸爸,想哭。
網友三:寶寶先叫的爸爸,可能孩子都這樣吧,不過我還是吃醋了,每天和孩子這麼親近,為什麼不先喊媽媽?
聽到這些聲音,説明寶媽們都吃醋了,嫌寶寶第一聲喊了爸爸,沒有喊媽媽。不過確實是這樣,換做誰都是要吃醋的,白天媽媽陪伴孩子,餵奶、配孩子玩,到了晚上還要餵奶,還要換紙尿褲,哭了還要哄,等孩子大些,還要給孩子做不同的輔食,等等這些事情,聽起來很零碎,但是綜合起來量非常大,很辛苦的工作,而爸爸白天有時間,也不會主動幫忙,有的時候寶媽喊的時候,還要慢吞吞不想做,到了晚上睡覺,爸爸睡的震天響,寶寶哭了,爸爸還會説煩到他睡覺了,責怪寶媽不會帶孩子,這些事情讓寶媽不吃醋,那是不可能的。(當然也有個別爸爸很棒)多數孩子都會先叫爸爸,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有依據的,由於媽媽和爸爸的發音上的不同,媽媽孩子只能發出mama的音節,而爸爸就不一樣了,可以有papa、baba、dada等,經過孩子發聲後,聽起來都很像爸爸,媽媽的首字母是“m”,是鼻音,對於寶寶來説,發音非常困難,而爸爸首字母“b”很容易發聲,從這點分析的話,寶寶先叫爸爸很正常。
不過寶媽們不要太傷心了,寶寶有意識的喊爸媽的時候,要到12個月大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發音了,而是有意義的單詞了,不僅能説爸爸媽媽,還能説一些簡單的單詞。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僅能正確發音,還能準確知道其中的含義,比如當孩子叫媽媽的時候,知道是經常照顧自己的人,不會認錯對象。
所以説當寶寶第一次發出爸爸或者媽媽的聲音時,那時候,只是類似爸爸或媽媽的音調而已,只有到了12個月的時候,才是真是意義上叫爸爸媽媽。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們要更加高興才對。
帶孩子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些事情來訓練孩子説法,對孩子以後的組織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比如先教孩子説稱謂,認識稱謂的含義,還有寶寶很小時,可能家長挺不懂他們的含義,但也要和寶寶進行互動,給出相應的回應,只有多次回應,寶寶才會有説話的興趣,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早點説話,反之寶寶會不想鍛鍊説話。也可以和寶寶做遊戲,比如問寶寶嘴巴在哪裏,讓寶寶指出來。還可以帶寶寶多和小朋友接觸,這些方式都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能力。
你家孩子先叫的爸爸還是媽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