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札記」
一個分享學習資料的平台
中午12:00與你相約~
▼
用“後果體驗法”讓最淘氣的男孩聽話
4歲左右的男孩都有自己的想法,開始變得叛逆,總是刷“存在感”。老師説:每個班都會有一些非常淘氣的男孩。當羣體遵循同樣的規則時,他們就變成了少數不合羣和讓人頭疼的分子。
例如,班上有幾個小男孩早上吃飯時需要用杯子喝豆漿,他們不光不會好好喝,還會將口水吐到杯子裏,何況讓桌子上灑滿了豆漿。老師是怎麼處理的?生活老師李老師説:“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這麼調皮,先給一個口頭警告。如果你再這樣做,你的杯子我就拿走了。在第一次警告之後,一些孩子肯定不當回事,他們還是想看看老師的底線,並繼續將口水吐到杯子裏。所以我把杯子拿到一個遠離他們的地方。”
生活老師説他沒有對孩子非打即罵,然而就是讓他們明白後果是很嚴重的。讓孩子們知道,倘若你違反規則,將會受到懲罰,就是因為你有壞行為,才會有這種後果。
有了這次經歷後,孩子們對老師的規則有了更好地理解。快離校時,這些“淘氣的男孩”會變得懶惰,不幫其他孩子收拾玩具。老師沒有對他們大聲喊叫,而是温和而嚴肅地告訴他,“如果你不收拾好你的玩具,你可能就沒有機會參加明天的遊戲活動了。”因為小男孩明白老師的底線,就迅速跟着大家忙於收拾了。
對於小男孩來説,他已經清晰瞭解了這個世界的規則了,男孩知道,倘若他不把玩具收起來的話,這種行為將直接影響他下次玩耍的機會。
這個方法在實際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兩點:
給孩子樹立起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很有道理。
孩子為什麼對大人的勸告置若罔聞,甚至還會去故意的一再破壞?是因為家長沒有給他樹立起守規矩的概念,他不明確他的錯誤需要什麼來承擔。
讓他的錯誤用懲罰來承擔,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之後,不去自己整理,大人給整理好了,他還故意去搗蛋,大人辛苦的勞動就會被破壞掉。
要讓孩子知道,玩完玩具之後,需要好好整理歸類,這是規定就是得這樣做,他如果不這樣做,就是破壞了規則。因他破壞的這個行為就要受到懲罰,可以禁止他兩天內玩玩具,給他這樣明確的量化起來,這樣規則就在他的腦海裏清晰地建立起來了。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題
同樣一個問題父母不能告訴他直接怎麼做,而應該引導孩子自己獨立思考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怎麼做。使他自己想明白這個做法是不是有利,如果這樣做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那麼二者相比較之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如果這件事情帶來的後果孩子自己不能承受,那麼他自然就不會做了。比如你的手中有一塊錢,那麼你會為了撿起地上的五毛錢而丟掉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了。那麼這個道理孩子也明白,所以做任何事情自然都會思考一下了。所以後果體驗法可以使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從而變得有想法,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親愛的家長朋友,今天的內容就先分享到這裏,完整的學習資料會陸續更新在本公眾號,
記得關注轉發本文喲
~
【版權説明】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