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教育
要講衞生懂禮貌
衞生情況不佳確實會滋生疾病
所以很多人非常愛乾淨
甚至有些小潔癖
講衞生當然是好事
但是有些器官
真沒必要太乾淨
過於追求乾淨反而是在害自己
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
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
污垢正在悄悄“崛起”
到底哪些該清潔?
哪些該放任呢?
今天看完
就別再錯下去了
皮膚需要温柔以對
這裏説的皮膚是指哪裏?從頭到腳。
有個冷知識你可能不知道——皮膚其實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同時,它也是人體與外界的第一道屏障,對內可“縮水”,對外可抵抗各種理化刺激。
俗話説“要面子,也要裏子”,皮膚就是我們的“面子”。
很多人為了乾淨或更美,對“面子”下手可是真狠。
有的人特別喜歡給臉去角質,雖然短時間皮膚看起來白白嫩嫩,但實際上此時角質層已經非常纖薄。
雖不至於“吹彈可破”,但稍有刺激,比如寒冷或者過敏物,皮膚就會泛紅甚至紅腫,變成了敏感性肌膚。
還有的人洗澡時追求搓出更多的泥,覺得這樣才是乾淨。
但過度搓泥,其實是剝去了皮膚的鎧甲。
因此,無論是洗臉還是洗澡,都沒必要過度清潔。
一定要控制好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注意頻率和力度。一切護膚的首要任務,就是避免損傷皮膚的屏障功能。
耳道不要去掏
耳朵中而會自發產生一定量的耳屎,醫學上稱耵聹。
有些人會時不時用挖耳勺或者棉籤去清理它們,但其實根本沒必要經常清理。
因為耳朵本身就有自潔作用,在我們吃飯、説話甚至打哈欠時,隨着下頜關節的運動以及體位的變化,耳屎往往可以自己排出來。
此外,耳屎也並不是完全無用的,它可以維持耳道內弱酸性的環境,抑制細菌的增殖。
如果掏得太乾淨,反而給微生物留下了可乘之機。
但有一種情況需要注意,就是油性叮嚀。
由於它質地粘稠不容易自己排除,有可能會阻塞耳道,當對聽力造成影響或產生耳鳴的時候,還是需要及時去醫院五官科做一次深度清潔的。
鼻腔不要經常挖
呼吸的時候,鼻腔是幫我們濕潤並初步過濾空氣的存在。
但空氣質量不佳的時候,鼻子容易癢,很多人會忍不住挖一挖,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習慣性挖鼻孔。
但在挖鼻孔的時候,指甲是很容易損傷鼻粘膜的。
而粘膜下就是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如果傷的層次稍深,鼻血可就要流出來了。
想清潔鼻腔,可以用柔軟的濕紙巾或手帕輕輕擦拭。
對於有鼻炎或者鼻塞的患者,洗鼻器沖洗也是值得考慮的方案。
腸道不用洗澡
很多人都相信,腸道里全是垃圾,應該經常給腸子洗洗澡。
似乎只要把腸道清理得乾乾淨淨,就能吃好睡好身體倍棒。
不過,一般情況下,腸道不需要我們去清理。
因為在我們的腸道里除了排泄物,還有一些對健康非常重要的朋友——腸道菌羣。
如果清理得太乾淨,反而會破壞腸道內的正常菌羣。
腸道菌羣本該為我們合成一些必要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參與營養代謝,促進微量元素的吸收。
但如果被清除了,則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消化吸收不説,腸道菌羣失調還會導致嚴重的嘔吐或腹瀉。
只有少數情況下腸道需要特別的清潔——
比如在進行胃腸道手術前,需要進行腸道準備,醫生會予以開塞露或者灌腸的方式,清理腸腔的內容物從而方便手術。
而這種清潔也只是一過性的,並不會嚴重的損害腸道菌羣。
所以,別盲目給腸道洗澡。
説完了被過度清潔的地方,還有些地方往往清潔不足。
容易漏掉清潔的區域
首先,你肯定想不到的,就是髮際線。
用洗面奶後,可能會有一些泡沫殘餘在髮際線區域。
長此以往,泡沫的微粒阻塞毛孔,也就會帶來粉刺、痤瘡之類的皮膚病。
其次,耳廓中也有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
耳廓被其中間的弧形隆起分為兩個主要的凹陷區域,靠前的叫耳甲,靠後的叫耳舟。
由於洗臉時它們在面部側邊,不易直接清洗,因此會藏留一些污垢,洗澡時可以一併清潔了。
所以
對於皮膚、耳道、鼻腔、腸道這些部位
沒事別過度清潔
它們比你想象的乾淨
如果真的愛乾淨
那麼多關注髮際線區域和耳廓吧
作者:周曉博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