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學習的時候,我陪老師到山區、欠發達地域做醫療支援。那段日子雖苦,但是收穫很大。有一回,一個快30歲的年輕人找到我老師。原來,他身上起了好多風疹塊。當時是在晚上,我們借燈光一看,患者的胸部和腹部有好多大小不一的淡紅色風疹塊,一個挨着一個,奇癢無比。
我老師問,這是怎麼引起的,有印象嗎?
年輕人回答,他在早晨的時候,吃了一點魚蝦。由於平時吃不到,所以就多吃了一點。結果,就開始起風疹塊了。剛剛發病的時候,用過一點藥,但是效果一般。
我老師聽完,讓他張開嘴巴,吐出舌頭,見舌苔膩。他對我説:“看到沒有?這是濕濁引動風邪,藴於肌表”。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隨後,我老師就給這個人開了一個特別小巧的方子:準備中藥蠶沙適量。每天用蠶沙60克,水煎,早晚分服。然後每天另用蠶沙120克,水煎取藥汁,外洗患處,每日兩次,每次大約20分鐘。調治期間,一定要避風。
患者點點頭,取藥去了。我當時是一個剛剛學醫的毛小子,不知道這裏的妙處。讓我意想不到的是, 患者當晚回去用藥,結果3小時之後,疹塊基本消失了。
我深深震撼,也心生疑惑。疑惑什麼呢?
蕁麻疹,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中醫説,它和風邪有關係。疹塊,忽一下冒出來,忽一下消失掉,來無影去無蹤,所以中醫説,這是風邪侵襲肌表。所以治療的時候,往往要祛風。
我老師用的蠶沙是什麼啊?它其實是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的糞便,它性味甘、辛、温,能入肝經、脾經和胃經,善於祛風、止癢、和中化濕,通經絡。其中,祛風是主要功效之一。因此,蕁麻疹初起的時候,用蠶沙祛風,能治。
但是,能祛風的藥很多啊,老師為什麼這個時候偏偏用蠶沙呢?
我問老師。老師笑着告訴我答案。
這個病人,是吃過魚蝦之後起蕁麻疹的。用中醫視角看,這是身體因為飲食,產生的濕濁之氣,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表所致。這時候,就得用化濁之品,把濕濁除去,這才能治本。蠶沙,是動物的糞便。既然是糞便,就有一個功效,即把污濁之氣降泄出來。糞便的產生過程,決定了它一定有“帶濁氣外出”的效用。所以蠶沙,作為幼蟲的糞便,也就有了降泄蕁麻疹患者體內濕濁的能力。這就是中醫取類比象思維的體現。
老師的這番話,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從那以後,我在面對吃了魚蝦、蛋奶之後就起蕁麻疹,舌苔發膩的人,我有意識地用蠶沙,的確有效果。但是,脾胃虛弱的人,不能用。
我把這個事兒寫出來,一來是給受蕁麻疹困擾的朋友提醒,用蠶沙治療,是有先例的。您可以在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借鑑應用。其次,我想向您展示,中醫對中藥藥性的理解,源於生活,源於對大自然的觀察。這是中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