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來源 |miki粥

ID |mikizhou99

圖 | unsplash

上週見到了前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就是發明了「空心病」這個詞兒的人。他講了一堆不如意的高知有錢的爹媽和空心小孩的故事。

聽完之後,我突然對教育有了一些嶄新的思路,帶着當媽的心態都昇華了。

原來,當父母的學問是學不到的,都是悟到的。

01 觀念

第一個故事,是徐醫生諮詢過的一個高中生,讀高二的時候兩次爬到了學校樓頂,兩次被救下來。這是真事。

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但小孩卻不想要命,一家人非常着急跑來做諮詢。坐下以後一家三口就開始吵架,你知道吵什麼問題嗎?

説了大家可能都不信,是個挺央視的問題,什麼叫幸福。

在這家父母眼裏,什麼是幸福呢?

夫妻都是60後的小鎮做題家,從北方農村一道題一道題地做到了博士畢業,留在了北京的高校當老師。在他們眼裏,吃得飽穿得暖,人生很幸福。

小孩一聽就着急了。他説,難怪你們一天到晚説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從來就沒感受過吃不飽穿不暖的不幸,怎麼會覺得吃穿不缺就是幸福呢?

他覺得,幸福是能夠被父母平等尊重的對話。

爹媽一聽也急了,我們怎麼不平等不尊重了?怎麼不民主了?什麼都讓你自己做決定,什麼都讓你自己做選擇…

小孩反駁説,對,你們是什麼都會讓我發言、聽我意見,讓我做決定。但是…你們一定會證明我的決定是錯的。

證明孩子選擇是錯的,不都是升學這樣的大問題,而是一些生活的小細節。

之前有個媽媽説,不懂現在的小孩要什麼,一問都是隨便,一選都是不喜歡。

就比如説吃飯。放學之後要學琴,中間路上母女兩個要解決晚飯。媽媽一問吃什麼,小孩就説隨便。媽媽心想我要民主一把,你必須自己選一個喜歡的。

小孩説,吃麥當勞。媽媽説,這是垃圾食品。

小孩説,那吃水煮魚?媽媽説,這個太油膩。

小孩説,那吃肉夾饃好嗎?媽媽説這個沒有蔬菜,營養不均衡。

小孩不説話了。

媽媽繼續問,吃什麼?小孩看都不看拋出一句,隨便。媽媽又覺得,你這個小孩怎麼這樣呢,我問你你説隨便!

此刻小孩心裏徹底躺平了,反正選什麼都是你的道理,不隨便我一個小孩還能怎樣?

意識到民主,但操作層面執行不了民主,這樣是「假民主父母」。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圖片來源:小捨得

徐醫生説,自己曾干預過一個自殺未遂的案子,救回來發現小孩沒有任何理由自殺:家庭幸福,父母和睦,學業也不錯。為什麼要死?小孩自己都不知道。

經過深入的長期的諮詢以後,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進我房門從來不敲門。並由此得到了一個結論,「他們不尊重我,可以隨意決定我的一切」。

徐醫生説,跟小孩父母討論這件事,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費解」:

為什麼我進自己家,還要敲門?

我們不習慣敲門,比我們更不習慣敲門的是我們的父母。

因為家庭環境有限,大學畢業那年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房間,睡在一個狹窄的客廳,80CM寬的單人牀,頭頂廁所腳踩廚房。隔離外界的,只有一個衣櫃,連個牀簾都沒有。

怎麼可能有隱私?連門都沒有。

最討厭的,早上還沒起鄰居阿姨就來串門,走過我的牀邊喊着我媽的名字。

一代不配有隱私的人,四十不惑了還是對別人突然闖入自己的房間感覺到不適應,哪怕是溜溜達達找東西,或者幫你打掃衞生…

父母覺得幫你打掃為你服務你怎麼還不領情?他們根本不知道,你此刻心裏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馳:

髒死亂死我願意,不打招呼別進來(我的心聲)。

我們的孩子是互聯網一代,經過各種文化影響,個人獨立意識更強烈,可能就會把這件事看作是「我是否有存在價值意義」的標誌。

很多孩子會這樣説,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活過,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對他們來説,輕易的放棄生命是一件無所謂的事兒。

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的。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圖片來源:小捨得

02 挑戰

我們經常用年輕時候的經驗去衡量現在的孩子,可時代已經變了,小孩怎麼還可能是和我們一樣的小孩。

有個博導説,自己小孩拒絕上學。他問小孩什麼理由,説不清楚,反正就是厭學。

初三小孩説自己的父母太單純,頭腦簡單。爹媽不服氣,我們怎麼頭腦簡單,好歹都是博導對吧?

徐教授説,自己接觸了那麼多青少年,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活得真簡單。

原因很簡單,就是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特別單一:五講四美三熱愛,學習雷鋒好榜樣。我們沒有價值觀衝突,很堅定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

但是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互聯網世界,知道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虛無主義。

一個小學生跟我談海德格爾談哲學已經頭頭是道…他們比我們更早熟,但是他們的價值觀也更混亂,沒有很好的引導和教育。

學校教育本就不足,重「智育」缺「德育」,一個「缺德」的教育,很容易讓這一代人陷入價值觀的衝突。

高期待父母還會揠苗助長。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圖片來源:小捨得

去年大年三十,有一個同事打電話給徐教授,非常着急,説能不能到我家裏來危機干預?孩子要出事!跟父親嚴重衝突,要離家出走,不讓他離家出走,他就威脅要自殺。

徐教授問到底怎麼回事?

小孩爸爸是北大教授。他搶過話筒説,你一定會認為是我對孩子要求太高了,但其實我對他沒要求,考什麼大學都認,我已經躺平了。

一個躺平的父親,還生什麼氣?

他説,做人是要底線的,我兒子做人沒底線。他兒子幹什麼沒底線的事兒?是毒了還是賭了?都沒有。

他接着就講了自己的底限。

我是成年人。成年人底線是什麼?得上班對不對?我也不喜歡上班,但是不上班誰來養家餬口?所以上班是我做人的底線。

作為一個學生,底線是不是要做作業?上個學期我沒管小孩,突襲查了一下,一個學期有120次沒交作業。小孩不寫作業,觸碰了當爹的底線了,兩代人就吵了起來。

徐教授説,自己女兒是這個小孩的同學,他就去探聽虛實,發現原因是學校的作業實在太多,十一二點都做不完,女生只能一邊哭一邊寫,男生就反抗,一半不交作業。

他説,你知道現在小孩作業有多難?

北大清華的教授,拿理科作業都束手無策,只能勉強做一點歷史,語文和英語。歷史都難,題目直接從二十四史當中摘一段,古文看不懂,題目做不出來。

這一代小孩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學業挑戰,初中平均詞彙量3000多,可我們讀到大學,四級要求才3000個。

之前有個做留學的朋友對我説,有個媽媽找他,説對小孩的託福成績不咋滿意啊,希望下次能再提高10分,申請到一個更好的學校。

朋友什麼也沒説,只建議她説:你去考一個託福,體驗一下。

這個媽媽還真聽勸去考了一下,小試牛刀回來沒説一句話。因為她明白了一件事:

自己提分一句話,小孩真考兩行淚花。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圖片來源:小捨得

03 評價標準

徐教授創造了一個新詞「空心病」,北大40%的比例,讓他以為只有名校的孩子才會這樣,後來做了全國100所大學生,8000多名中學生的測評之後,發現「空心病」和學段沒有關係,和名校與否沒有關係,這種藥物治療無效的抑鬱,普遍存在。

甚至,國際學校也不是家長以為的避風港。

之前有一個南方小孩,父母都是銀行家,生活可以説非常富裕了,要什麼都不缺。他本人在國際化學校讀高中,不是紈絝,學習超努力。

這種努力已經達到一種什麼程度呢?從初中開始到高中,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十一點、十二點、一點、兩點…高二下學期的時候,已經到快熬到三四點鐘。

他開始自殘,出現了想要自殺的念頭。

徐醫生警告他和他父母親,要趕緊去醫院去,得去治療先保住命才行。結果小孩住了兩天醫院,就出院了。

醫生問為什麼出院了?

他説,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他是國際學校的第一名,考第一名是他的人設,必須要保住這個人設,否則他什麼都不是的。

他每天努力刻苦學習,就是為了保人設。考試肯定不能錯過,於是他就出院了。

出院以後,徐醫生告訴他父母一定要看護他,他現在肯定是有危險的。

過了兩個禮拜,這個小孩的媽媽打來電話,説孩子用所學的化學知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學習是為了劃知識點考試,考第一是為了人設,刷分是為了升學;

做研究發文章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什麼探索科學的奧秘、引領人類大發展…都比不過畢業抓緊找到個安穩的飯轍。

這是家長十幾年灌輸給他們的邏輯:讀書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工作是什麼樣的?錢多活少離家近。

因為父輩所接受的社會評價標準也很單一:成功,就是要有錢有地位。

清北的小孩畢業,選體制內就是低風險成功的最優方案。登陸火星探索宇宙,大多沒想過也沒興趣,人類驕不驕傲和我又有什麼關係?

仰望星空不能當飯吃,更多還吃不上飯。藤校學物理的高材生畢業都搞起了金融,哈耶普斯的中國小孩一畢業就爭先恐後的回國當中介——

高智商抄成功的近道,一下就想到,販賣名校學歷錢來得最快。

一搜小紅書,哈佛學姐清北師兄爭奇鬥豔,都努着勁兒要當網紅,從此以後的人生儘可躺平…

這已經算是一種社會化成功了,藤校畢業搞一對一時薪2800…不是嗎?

很多時候,家長認為把孩子推向一條自己成功的道路,讓他重複自己的人生,取得學業事業上的成功,賺很多錢買大房子就是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了。

可現在小孩最主要的困惑,卻是為什麼要去上學?

吃那麼多苦上學,無非就是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無非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掙錢多了又怎麼樣?父母已經攢下三四套房,還要去大廠去做社畜996,疲憊不堪。

這樣的人生我要嗎?不想要,也不想要孩子。因為不想小孩去重複這種糟糕的人生。

上一代人迷失在物質當中,才會讓孩子的價值觀迷失。社會單一的評價標準,把人類生育和養育的問題推向了窮途末路。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圖片來源:小捨得

04 覺悟

聽完徐教授的故事之後,我有一些新思路。

比如,今天的教育,最應該解決的是「好奇心」的問題。要讓孩子首先對這個世界有熱愛,有追求,有慾望,才有努力的動力,學習的自驅力。

很多人覺得自驅力是培養出來的,這不對,自驅力是找出來的。

喜歡的事不怕苦。

無論是捉蟲還是打球,玩泥巴還是編花繩,很多小孩都如痴如醉,甚至放棄看動畫片打遊戲。這些事,比考到什麼分數更重要。

觀點不算新鮮,之前一直都有人説。

有人聽見就焦慮,覺得這就是站着説話不腰疼,成績壓下來,升學壓力大,老師把你電話打爆,你還能不焦慮嗎?

我也焦慮。甚至曾經把自己定義成間歇雞娃家長——

平時散養,考試的時候找黃岡、53卷子來連環刷。沒辦法,5分鐘速算不通關,老師能逼瘋家長。

但是刷題考高分,最後升學666,踩着狗屎運進了北大又怎麼樣?40%的北大學霸空心病,都是不知道自己考進了名校之後還能幹點啥。

我婆婆聽了,不大服氣。

她教育我説,你帶小孩還是要給一些壓力,一有壓力就出成績。像她年紀那麼大了學起東西來都超努力,唱歌報兩個老師的班。一個老師上主課,另一個老師給改作業。

她説,我都這麼努力,孩子為什麼不能更勤奮一些呢?

我只問了她一個問題:

如果你學的不是唱歌是學英語,還會主動找倆老師的課上嗎?

婆婆誠實可愛,忙不迭地搖頭,那必須不會啊(愛文藝不愛學習)!

所以,自驅力不是培養出來的。幹喜歡的事兒,小孩也會不知疲倦。

有一次我去拜訪學校,校長説現在孩子們課業負擔很重,每天做作業都煩的不行。但有個小孩課後選了網球,練習是天天不輟。

有一次晚上都8點了,看見他從球場出來,校長問他累不累。他深吸一口氣,真累。校長説,累怎麼還不放棄?他説,因為喜歡啊。

所以,當家長最要命的技術,不是逼着小孩出成績,而是要能換位思考,努力去理解孩子併為他們擋風遮雨(尤其來自學校的壓力),營造出「好奇的空間」。

如果小孩極其排斥數學,你或者可以先逼自己學學看?

也不要盲目相信選了私立就得到了空間,選了公立就絕望。因為空間是爹媽給的,當父母的頂得住,哪裏都能找到縫隙,透進光。

最近有個媽媽很苦惱,想從公立牛小轉到國際學校,説公立老師太雞血,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問怎麼雞血了?天天電話逼自己盯作業和考試。

小孩其實還好,媽媽自己頂不住,焦慮到了極限。她想到解決的辦法就是轉學,換一個好學校。但哪個學校沒問題?哪種教育能讓所有人滿意?最後治癒她的,只有「自己要想得開」。

對她來説,得想明白對小孩最重要的是什麼?健康的身心,熱愛生活,能養活自己。在這個目標之上,不難選擇。

肯定有人問,學習呢?難道就不管了嗎?要管。家長為小孩選擇學校造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石。

但還是要相信,小孩愛學習送到哪裏都學習,小孩是個普娃,他寫作業就是費媽,雞也雞不動,不如放自己一馬。

05 劃重點

我們培養的是屬於未來的孩子,所以家長要有一種遠見,看到下一代人面對的挑戰不再是物質的,而是來自內心。

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世界重構,獨自面對未知,是否還能保有赤子之心,找出一條幸福的出路。

有個朋友聽完嘆氣,説我們當年也沒有這麼難。

我説,時代不同了,父母不再容易當。

我們的爹媽帶我們只需滿足衣食無憂,現在我們當父母帶小孩,需要的是向內尋光,可比飯轍難多了。看什麼書上什麼課學什麼專家語錄都未必好使,最後全憑自己領悟。

會就是會了,不會就真是不會,好像小孩學奧數。

所以雞不了娃,也別為難自己,大家都是凡人。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作者: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53 字。

轉載請註明: 聽完精神科醫生的故事驚了,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雞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