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作中的魏延棟。 受訪者供圖
砥礪十年,從一名醫學畢業生成長為主治醫師;砥礪十年,從一位呵護新生兒健康的醫生,到擁有自己寶寶的父親,我這十年的人生路、行醫路,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可謂:白衣燕帽潔無塵,細語柔聲更可親;救死扶傷忙晝夜,寒冬炎夏省昏晨。
我從事的是新生兒外科專業,接觸最多的就是先天性結構畸形的寶寶。隨着產前篩查技術的提高,胎兒醫學的發展,目前很多疾病在產前已能被發現和診斷。當寶寶父母欣喜得知懷有新的生命,卻發現胎兒異常後,內心無比彷徨焦慮。這種情況給整個家庭都蒙上一層沉重的陰影,讓人有些不知所措。有的家庭可能選擇對可治性胎兒畸形進行引產。
其實,家長的焦慮更多是源於對寶寶的疾病不瞭解,對未來的不確定。臨牀上其實有很可靠的應對策略。比如我們兒研所新生兒團隊,已建立產前多學科聯合診治模式,形成了門診諮詢、知情選擇、申請登記、組織會診、外科干預、建議反饋、追蹤指導等一系列管理流程,能夠讓準媽媽乃至整個家庭更多地參與到產前診治階段,科學有效地呵護每一個小生命。
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盡全力協助家屬,減輕她們的心理負擔。我作為一名新生兒外科醫生,不斷見證着每一次生命降臨時的快樂。當我奔波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竭盡所能治癒每一位新生兒病患寶寶之後,會感到十分欣慰,感覺自己在把一粒種子種到這個家庭的心間。
2020年,我主管過一名右側先天性膈疝的寶寶,這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疾病。一名山東媽媽在懷孕24周時發現寶寶患有該疾病,經多方打聽聯繫到我們團隊。考慮到出生後寶寶會短時間內出現呼吸困難、窒息等,我們幫助家長轉診北京協和醫院產科。
雖然面對如此危重的疾病,家長救治意願強烈,經過我們團隊和北京協和醫院多學科綜合評估,決定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寶寶出生後經過綠色通道轉至我們團隊。由於寶寶出生後吸入氧濃度接近100%,重度肺動脈高壓,病情兇險,我們團隊通過調整血管活性藥物、控制液體量、降低肺動脈壓等一系列治療,在生後第二天迎來了手術機會,實施了胸腔鏡微創膈疝修補術。
因為寶寶右肺在胎兒時期受肝臟及腸管壓迫等影響,發育極差,呼吸功能微弱,術後使用呼吸機30多天。撤離呼吸機後,寶寶呼吸道痰多,不易咳出,還需要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團隊醫護人員輪流幫助寶寶拍背吸痰,精細餵養,實施“袋鼠護理”。看到寶寶每次多吃一毫升奶,我們都無比開心。有同事還把家裏孩子用過的搖搖椅搬到了病房,牀旁也響起了嬰兒音樂。寶寶彷彿感受到了這份温暖,肺部快速生長髮育。經過60多天的治療,寶寶完全脱離吸氧,自主呼吸平穩,迴歸到父母的懷抱之中。
考慮到新生兒病患的特殊性,作為一名新生兒外科醫生,需要更多的細心、耐心、愛心。新生兒相比成人,組織器官更為嬌嫩、脆弱,所以我們的手術操作務必更為精細,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精益求精,避免傷及其他臟器。考慮到手術瘢痕可能會終身陪伴,我們就會採取微創甚至無創手術,儘量減輕對新生兒身體和心理的創傷。
新生兒病患住院期間大多數是躺在暖箱中,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此時我們會擔當起父母的責任,餵奶、換尿不濕、剪指甲、洗澡、撫觸……可以説,輸液瓶裏滴着希望,體温表裏刻着叮嚀,我們用智慧和真誠托起了生命的陽光。到了寶寶可以出院與父母團聚的時候,我們仍會千叮萬囑,怕新手父母回到家沒有經驗不能好好照顧。
多少個白晝,我們戰鬥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多少個黑夜,我們雖飢腸轆轆可仍多次輾轉於病房與手術室之間,直至病患病情平穩下來才拖着一身疲憊回家。白衣天使無所懼,鐵血丹心逆行來,家長也能夠真切體會到醫者大愛之心,甚至常説我們對待患兒更甚親生父母。而我們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複查時看到寶寶變得白胖胖肉嘟嘟。那一刻,會覺得醫生和家屬的愛心凝聚一起,換來了寶寶的健康成長。
古來行醫濟世窮,仁者懸壺沐春風。未來,我將繼續砥礪前行,以救死扶傷為己任,致力於對胎兒實現“生命源頭”的關懷,為呵護生命全週期的健康而不懈努力。
(作者為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普通(新生兒)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