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過去三十多年,卞修武在腫瘤幹細胞領域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卞修武(左二)團隊在西南醫院實驗室中進行病理研究
選擇冷門研究方向 與腫瘤細胞結緣
1981年,卞修武進入當時的第三軍醫大學,開始了與醫學的緣分,畢業時,成績優異的他被推免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在選擇研究方向時,卞修武放棄了當時大熱的“燒傷”病理研究,反而選擇了冷門的腫瘤病理研究。卞修武認為,病理學科只研究燒傷是不夠的,要擴大學術影響,就要搞科研最前沿的研究,才能體現研究水平。
1987年,卞修武開始和惡性腫瘤細胞鬥智鬥勇。1991年,卞修武攻讀博士,開始聚焦與腫瘤細胞交織在一起的形態各異的血管,並將腫瘤血管分佈最為豐富和複雜的腦膠質瘤作為研究重點。1995年,卞修武博士畢業,又將把腫瘤分化和血管生成確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當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弗克曼教授在內的眾多國際一流專家都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如何抑制腫瘤細胞里長入血管”,而卞修武把研究重點放在了“為什麼腫瘤里長的血管不一樣”上。
數年間,卞修武領銜的科研團隊對5萬多例腫瘤標本病理切進行逐一分析,對多類型腫瘤微血管形態、結構及免疫表型特徵進行了病理學研究。最終,卞修武團隊總結提煉出了腫瘤微血管的8種不同類型,並發現它們與腫瘤分類、分化及惡性程度密切相關。
卞修武團隊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腫瘤微血管構築表型異質性”概念,認為不同腫瘤之間,血管存在差異性,不能用同一種藥物去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
這個研究,將世界腫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帶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進一步探索 找到腫瘤血管生成元兇
為了進一步尋找腫瘤血管生成的元兇,卞修武團隊從2004年起展開了一系列新的原創研究。
卞修武團隊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可以產生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引誘”自己臨近的血管靠攏過來。同時,腫瘤幹細胞還具有直接變為血管內皮細胞的潛能,可以直接參與血管生成。
基於大量的實驗數據,卞修武團隊在國際上最先發現了腫瘤幹細胞能夠始動、促進、參與腫瘤血管多樣性的形成。通過這一發現,可以針對腫瘤幹細胞進行更早期的阻斷血管新生,從而更好地實現腫瘤的早診、早治。
此後,卞修武主持的腫瘤幹細胞領域我國多個重大項目相繼完成,為清除循環腫瘤幹細胞、監測微環境免疫狀態,從而指導個體化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卞修武的研究還揭示了“腫瘤微血管構築表型”發生機制及其診療意義,提出了腫瘤血管病理學並建立病理診斷體系。
卞修武還牽頭制定了《腫瘤病理規範化診斷標準》等12項行業規範和標準,推動了我國病理診斷走向規範化、標準化和精準化,和團隊一起建成腫瘤幹細胞綜合技術平台。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