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行業的企業家,俞敏洪的話有一定的公信力,但是,這並不代表着,他可以站在上帝視角説:“女人不生娃生命就不完美!”
誠然,洪晃將俞敏洪地原話敍述了出來,在“女人不生娃生命就不完美”後面還有一句話,那就是,“男人不生娃生命也不完美”,這一補刀洗脱了俞敏洪老師歧視女性的嫌疑。那麼,用生不生娃來作為男女性生命完不完美的重要指標,真的正確嗎?而洪晃玩笑中所説的“新東方給二胎免費上課嗎”代表了什麼?其實,是否生娃並非是衡量男女性生命是否完美的重要指標,這只是俞敏洪老師的一家之言罷了。那麼,生娃到底在我們的生命中意味着什麼?首先,生娃意味着責任。從胚胎存在母體,在其被孕育的伊始,父母就開始擔負起自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種種責任。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孩童,再到叛逆期的少年,隨着娃娃不斷經歷成長的蜕變,其父母所承擔的責任也愈來愈重。賦予愛,是一種責任。如果説,父母給孩子生命是一種緣分,那麼,父母給予孩子愛,便是這種緣分的延續,這是一種更為温暖的責任。因為有母愛的澆灌,孩子那顆懵懂的心,才會滋生出粉嫩的芽,他們柔軟得不可思議。母親的母愛,會一點點教會孩子如何照顧自己,如何體諒他人,讓孩子邁出學習為人處世的第一步。父親的父愛,會一點點教會孩子自立自強,攙扶孩子從跌倒之處爬起來,讓孩子開啓強者的征程。母愛柔情似水,是一種責任;父愛沉穩如山,是一種責任,在父母之愛的澆灌之下,孩子這朵稚嫩的小花苞,終究會開出最美的花。
誠然,父母之愛,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並非刻意而為,而是血濃於水的天性罷了。保障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是一種責任。孩子的衣、食、住、行樣樣不能少,而這一切準備都是父母的責任。無論是在孩子只會啼哭的嬰兒時期,父母耐心謹慎地為其包辦一切,還是孩子逐漸有了思維表達能力之後,父母一點一滴地教會孩子處理生活的一切,都是父母在儘自己的全力履行自己的責任。從搭配孩子的衣物,到安排孩子的學校,哪項不是父母的責任?父母之愛子,為計深遠,為了履行好父母的責任,父母們無不殫精竭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其次,生娃意味着挑戰。記得一位媽媽曾經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説:“寶寶,你是第一次當寶寶,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父母也是曾經的孩子。所以,對於新手父母來説,生娃意味着對於未知的挑戰。
孩子的每一個階段,其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有所變化,並且帶有那個階段的特色,所以,養娃也同樣是一種挑戰,一種不斷髮展的挑戰。孩子的第一次生病,可能會給這個新生的小家庭帶來一段時間的兵荒馬亂,毫無疑問,這是對於新手父母的挑戰之一。除此之外,孩童時期的“十萬個為什麼”,讓無數父母在樂在其中的同時,自覺苦不堪言。更不要説,青春期時期孩子的叛逆,如何跟“聽不懂人話”的孩子溝通,也是父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生娃意味着挑戰,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挑戰,而且,這種挑戰,對於新手父母來説“很不友好”。生娃對於男女性朋友來説,最本質的兩方面應該是責任與挑戰,至於俞敏洪老師所言生命完美程度的標榜,純粹是其強加的,亦或是他自認為的生娃的意義。
要不要生不生娃?什麼時候生娃?這並非是社會輿論決定的,這並非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多管閒事的親戚們所決定的,這件人生大事的最終決定權理應在自己。正如洪晃所言,要不要孩子,只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罷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生活方式是自己的。倘若只是按照他人想要的軌跡來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自己過得不好該怎麼辦?到時候想要抽身離去,無異於痴人説夢。所以,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第一步的時候,就必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要謹慎在得失之間權衡。有人想要自由,無牽無掛的自由。他們不想要一個需要被不斷投入時間、精力、金錢和愛的孩子,所以,他們抗拒孩子的到來,“丁克”一族由此誕生。
毫無疑問,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由的,他不需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需要煩惱孩子的成長問題,不需要在一邊還自己的房貸的同時,給孩子攢首付。工作之餘,他們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無論是去祖國的南邊看海,亦或是去北歐看極光,他們都可以了無牽掛的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但是,這種自由人雖然因為及時行樂過得很爽,但是,他們必須要提前規劃好養老問題,避免之後生活的窘境。還有一種人是被迫接受,他們或者經歷了多次流產無法孕育孩子,或是由於先天因素使得其沒有帶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當他們分別在醫院、人工授精機構等地方掙扎失敗之後,他們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需要的不是奚落和同情,他們需要大家理解。因為孩子不是生活的必要因素,他們確實努力過了,縱使生命中真的無法迎接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雖有遺憾,生命卻仍舊完整。
自然,也有一些人很是傳統,他們有着父輩傳承下來的宗族思想,他們將生孩子視為自身生命的延續。首先,他們對於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他們對於培養孩子尤為認真。其次,他們給孩子非常多的保障,有些人甚至從女兒一出生就開始陸陸續續的為女兒準備嫁妝。再次,他們在孩子身上有渴求。縱使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父母對於孩子始終存在着一分渴求。他們一樣在自己年老之際,能夠老有所依。縱使自己已經準備了足夠的養老資金,縱使自己同意去現代的養老機構,他們仍舊希望孝順子女常回家看看,仍舊渴求幾代同堂的幸福感。生活就好比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們沒必要將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強迫他人接受,讓其成為時代的主流。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我們能做的不是指手畫腳地去幹涉別人,而是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隨着社會“二孩”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生養二胎的洪流,所以,洪晃那句“新東方給二胎免費上課嗎”內含很多,這一句搞怪似的問話,不禁讓我們陷入了沉思。隨着“二孩”政策的開放,我們不得不正視如今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多、新生兒少的問題,以至於國家都推翻了之前的“只生一個好”政策,轉而提倡“二孩”。那麼,為什麼國家要提倡二孩?要二孩對於一個家庭來説真的好嗎?首先,國家提倡二孩有一定的前瞻性。雖然,我們如今的醫療衞生條件逐步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升高,這就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問題。禍不單行,如今中國新生兒的出生率並不高,人們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拒絕生孩子。所以,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國家用開放“二孩”政策的政策,來刺激新生兒的出生率。從某種程度上説,這項舉措是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福音。
其次,“二孩”使得家庭生活壓力增大。“二孩”對於國家來説是福音,那麼,其對於小家庭來説代表了什麼?誠然,第二個新生兒的誕生,讓小家庭愈發熱鬧,尤其是雙獨家庭,兩個小孩會讓雙獨家庭的日子更加有滋味。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二孩”在帶來熱鬧和歡愉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難題。第一,“二孩”帶來了一系列的親子問題。本來家裏只有自己一個,一下子多了個奶娃娃分走了自己一半甚至更多的寵愛,這對於習慣“當唯一”得“一孩”來説,苦不堪言。曾聽一位上小學的“一孩”抱怨:“我拿這個,奶奶讓給弟弟,我拿那個,爸爸讓哄弟弟,弟弟是孩子,我很大?”“二孩”與“一孩”的糾紛,總是在不斷地上演,但是,家庭中往往會更加同情處於年齡弱勢的“二孩”,這可能讓“一孩”在內心嫉妒不平等的漩渦中長歪。
第二,“二孩”帶來了更多的生活壓力。並非孩子生下來,父母的人物便結束了。生完孩子之後,還需要為孩子的教育和未來做籌備。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生的教育投入價值不菲,隨着“二孩”的到來,這筆投入還需要乘以二。除此之外,零食、玩具、培訓班等等,之前的每一項養孩子的投入,都需要緊跟着乘以二。那些生養二孩的父母可能正值升職的瓶頸期,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壓下,苦不堪言。但是沒辦法,自己要生的“二寶”,跪着也要養大。隨着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滋生了很多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新生兒出生率低等都被涵蓋其中。社會問題便需要社會集體解決,只提出一個“二胎”開放政策,是遠遠不夠的,而洪晃的“新東方給二胎免費上課嗎”,同樣在呼籲社會,助力國家的“二孩”政策。
洪晃用一句“新東方給二胎免費上課嗎”笑問,她問得到底是誰?難道只是新東方的創立者俞敏洪嗎?不,她問得是那些在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甚至在問制定出“二孩”政策的國家決策者。誠然,中國需要強大,我們身為華夏子孫理所應當地為國家的強大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平凡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支持,我們需要堅實的後盾。我們響應國家號召,那麼“教育參差不齊問題”的問題,是不是應該解決一下?畢竟很多家庭能保證“一孩”享受好的教育,加上“二孩”難免有些捉襟見肘。
可是生個“二孩”不是為了拖國家和社會的後腿的,如何通過優秀的教育,保證“二孩”的優秀,是我們個人乃至國家和社會都要關注的問題。我們為國家的新生兒出生率做貢獻,那麼,孕婦產後帶薪休假,甚至奶爸陪同產假是不是應該安排上了?畢竟,生孩子是為國為民的大事,我們需要更為優厚的產後福利,來提高生育的幸福感,保障育後生活。除此之外,有多少企業在面試女性時因為女性近年有生育傾向便將其的履歷毫不客氣地刷掉?社會職場是否應該為備孕媽媽、準媽媽提供一點幫助?提倡“生育”,鼓勵“二孩”,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空口説白話,我們需要的是保障,是來自於國家和社會的保障,面對“二孩”,有多少人不是不願意生,而是真心的生不起?
我們不是不懂中華文明的傳承,但是中國社會在保障婦女生育這一塊的保障還不完善,有些婦女就是生育,她們失去了很多的機會,甚至有些人連原先優渥的工作也保不住。只要遵從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哪怕人生中沒有生娃這個環節,其生命也是一樣完美的,男性女性皆如此。願國家和社會在倡導“二孩”時,多給一分關注,多給幾分保障。文/南宮欽
俞敏洪:女人不生娃生命就不完美!洪晃:新東方給二胎免費上課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