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班裏有個3歲多的小女孩,別的小朋友跑、跳、叫,這個小女孩畏高、而且她走路很慢、動作也很慢,總使小心翼翼的,每次活動她都是最後,還容易摔跤。
通過與女孩爸爸媽媽的溝通後,發現她從小沒有爬行就直接站立走路,四肢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導致四肢力量弱,身體協調性差。
爬行是孩子大動作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爬是全身肌肉的運動,需要四肢協調配合,在爬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夠使孩子的精細動作得到發展並強健體格。
沒有爬行是導致小女孩畏高,行為動作緩慢、小心翼翼的主要原因,因四肢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身體給到自己的力量較弱,導致到一個自己不夠熟悉的環境時,變得格外小心謹慎。
爬行帶給孩子有諸多的好處,具體有哪些呢?
爬行需要雙眼雙手和雙腳的配合,需要兩側大腦共同配合,對這個孩子大腦發育非常有益。
通過爬行孩子手臂腰腿的力量得到提升,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性得到鍛鍊,同時全身大動作能力也日益提高,這為今後的行走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爬行中,孩子的視角發生了改變,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探索能力,認知能力。同時,在家長引導孩子向前爬的過程中,使孩子感知聲音,並且進行語言的理解,為後續孩子與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掌握有非常好的幫助。
顯然,三歲多的小女孩已經錯過了爬行的最佳時期,那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們要用些什麼方法來做引導,去彌補遺留下來的問題。
通過大運動的練習,使孩子的身體機能,身體肌肉得到好的練習發展,彌補四肢力量的不足。
比如玩蹲跳遊戲/跑跳遊戲等。
腿部力量不足,小朋友的身體協調性就比較弱,在身體平衡感方面也會顯得有些失調。可以帶領小朋友在小區與小朋友們多玩耍,學習騎車、滑滑板等。
在引導孩子練習時,一定要有耐心,給予充分的時間,多鼓勵。有一次在引導女孩走一個較寬的獨木橋時,小女孩很害怕,完全不敢動,一直想要牽手,老師在旁邊鼓勵,並一直強調“我在旁邊會保護你”過了很久,女孩終於鼓起勇氣顫顫巍巍邁出了步子,將獨木橋走完時,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每一次突破,是需要通過心理關卡,孩子的世界裏,只要覺得安全,加上引導者給予的耐心,他們是很願意去突破自我的。
通過家園溝通,爸爸媽媽也每天帶着小女孩進行運動,幾個月後,上下樓梯不用牽手,甚至不扶欄杆也可以自行上下樓,同時自信度、安全感也有大的提升,與老師對話、回答問題都自信滿滿。
為了預防孩子錯過爬行階段而造成的四肢力量弱,身體協調性差,那我們從小就要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爬行的條件呢?那麼在寶寶爬行方面,我們又需要做哪些引導呢?
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環境安全、舒適、空間,都是影響孩子爬行的因素。
將孩子爬行中可能會碰到的硬的傢俱邊角貼上防撞條的粘貼,防止孩子被撞。尖鋭物品要收好,保證家庭電線絕對的安全,要在樓梯頂部和底部安裝安全門。家裏各個角落都要打掃乾淨,注意衞生,清潔任何可能發生意外東西都要收起來
爬行空間一定要大,空間太小,會影響孩子爬行的體驗。
為孩子準備不同的爬行輔助,比如爬行墊,可以選擇光滑的,不平的,以及各種觸摸起來的感覺不同的材質的地墊,充分刺激孩子的觸覺。
準備一些吸引孩子的玩具,比如説發出聲音的小鴨子,會向前匍匐前進爬的小人,球以及準備一些小朋友日常喜歡的東西。這樣可以增加趣味性。
根據《發展心理學》中孩子的生長髮展階段研究表明,一般來説孩子爬行時間為六個月,大概在6-1歲之間。
新生兒俯卧有反射性匍匐,1個月左右,前庭反正反射和上肢支撐反射可以全面的貼牀匍匐;4-5個月可以用肘部撐起上身。
當孩子可以獨立坐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慢慢的鍛鍊孩子爬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尤為重要,家長要提供模仿榜樣,和小朋友一起爬行,還需要與孩子有更多交流,可以拿玩具在他的前方進行積極的引導。
觀察寶寶在學習爬行期間的情況,針對問題進行分析,給予必要的幫助。
比如孩子出現倒退爬的情況,我們找準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腿部力量不足造成的,還是説因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比如孩子不愛爬,是為什麼?
只有我們認真的去觀察了,才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引導來幫助他提高爬行的動力。
誤區一:寶寶爬行不用訓練,隨意爬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願意爬就爬,不願意爬就算了,不用特別地進行訓練,但是其實在孩子生長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順應孩子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他的身體各方面的情況來分析,是否需要進行一定的幫助訓練。
發展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嬰兒獲得主要動作技能的時間深受父母訓練的影響
比如腦損傷的寶寶,在一歲之內給他做訓練,他的神經細胞是可以被修復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刻意練習。
出生早產或高危兒,是一定要增強爬行訓練的。我朋友家孩子小九,是一位早產的寶寶,在九個月大的時候不會爬,還處在扶手站立階段,在與朋友的聊天中,我發現孩子的四肢力量發展不夠,加上早產一個月,相對於足月的孩子來説技能都要稍晚一些,所以我跟朋友講了一些方法,比如:
01牽手站立然後下蹲:與幼兒面對面牽手,做蹲下-站立的姿勢,讓寶寶模仿;將幼兒喜歡的玩具放在地上,幼兒去撿時,輕輕幫助幼兒彎膝蓋下蹲撿起;
02孩子扶手站立時,放動感有節拍的音樂,引導幼兒跟着音樂做抖腿的動作“舞動”;
03將孩子平躺,輕輕握住孩子的小腿,進行按摩放鬆後,輔助進行上下蹬腿的動作,最後按摩放鬆;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目前已經可以很好的掌握這一項技能了,喜歡到處爬行探索,同時很明顯的是小九更勇敢、膽子更大了。
誤區二:越早走路的寶寶越聰明
不同嬰兒出現技能不同技能的時間可能有一定的差別,但是那些較快掌握技能的寶寶並不一定比掌握這些技能速度方面的寶寶更加聰明,更有優勢。人的發展趨勢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頭尾原則—從頭部向下發展,近遠原則—從中央到四周,也就是大腦軀幹和肩膀動作發展,先於手和手指動作的發展,所以他技能可以提前,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
班上三歲的小女孩,沒有爬行就開始行走,所以整個身體協調能力,四肢的力量相對較弱,所以在同年齡小朋友當中,她的運動能力都是處於比較弱的,身體不夠強壯,進而影響了她安全感的建立。
爬行可以使寶寶更好地注意到視覺產生的變化。他會發現在他視覺內的物體,通過他前後的移動物體大小有所變化,會產生一定的好奇,從而使孩子專注觀察發現,在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空間方位感。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有一種現象,在規避危險的時候,容易產生視覺誤差,比如騎自行車,通過一個兩邊都有圍欄的通道,你覺得自己可以通過,但是當自行車騎過去的時候,還是被撞了,這就很容易的判斷出小時候很少有爬行的鍛鍊,甚至沒有爬行過,空間感不強,造成測距誤差,難以規避風險。
所以爬行一定要重視起來,如果孩子不喜歡,甚至不願意去爬行,需要思考一下家裏是否沒有給到孩子舒適的、適合爬行的環境,導致孩子抗拒,如:混亂、空間狹小等。最好的方式是,成人做爬行狀,以寶貝的視角對家庭環境進行審視,找出環境問題所在,進行調整。
誤區三:寶寶不愛爬行是太懶
需要找到孩子為什麼不愛爬的原因,是因為太懶?爬行是孩子生長階段必經的過程,他的身體準備好後,他是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去爬行的。
孩子不愛爬行,最大的原因是環境影響。
人文環境:家長寵愛寶寶,怕寶寶太辛苦,太累,看到寶寶趴着動(爬行前行為)或看似很吃力的爬了一段,家長就覺得“寶寶好辛苦”去抱起來,間接阻礙了幼兒爬行的慾望,久而久之,慾望退化,也就不遠爬了。
家庭環境:爬行空間不足,爬行空間太狹窄,完全不能滿足幼兒的探索,所及之處過於有限,爬幾步就沒了,與成人一樣,到了一個狹窄的空間也是不愛走動的。所以一個寬敞安全的爬行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Q:出現原地打轉爬和後腿爬情況,怎麼辦?
A:這是由於上肢發育比下肢要快,所以無法支撐孩子向前爬,這個時候需要鍛鍊孩子下肢的力量。可以帶着孩子做起身下蹲的動作來鍛鍊孩子的下肢力量,或者是晚上睡覺前給孩子按摩腿部,進行前後交替運動鍛鍊腿部肌肉。
Q:寶寶喜歡站着,不喜歡爬怎麼辦?
A:有的寶寶腿部力量發展的比較好之後他就是喜歡站着,不喜歡爬。這個時候家庭需要給孩子一個爬行的環境,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比較寬敞的地方,準備好爬行墊,與孩子玩一些爬行的親子互動遊戲,讓孩子進行模仿。比如放一個他很喜歡的玩具在前方,一個家長與寶寶在同一水平線上,另一個家長在玩具那邊進行鼓勵引導,與寶寶一起出發去爬過去拿玩具。
Q:我孩子頭太大,所以不喜歡爬
A:頭太大,其實是不會影響孩子爬行的,而是因為頸部肌肉力量太弱,造成孩子無法在爬行過程中將頭部支撐起來,所以更需要讓孩子進行爬行鍛鍊,進而鍛鍊到他的頸部肌肉。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覺得心疼,看到寶寶哭鬧就將寶寶抱起來停止爬行練習,我們要根據寶寶的自身情況,每天給到固定的時間進行爬行訓練。(時間的度要把握好,不宜太長,不宜太短。)
爬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個新起點,充分的爬行練習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孩子的活動能力,也可以增進親子的交流,促進社會性發展,語言發展,大腦發展培養良好的性格,增強探索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