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2011年,一段反駁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視頻在YouTube上引起巨大反響。更令人驚訝的是,視頻中的論證者是一個只有13歲的男孩——Jacob Barnett。

為了判斷Jacob是否是在炒作博眼球,有人專門把他的論證過程發給了著名天體物理學教授Scott Tremaine,請他來判斷Jacob的論證是否正確。

最終,雖不能説推翻相對論,但Tremaine教授證明了Jacob論證過程的正確性。

舉世譁然!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這是怎樣的一個男孩?

是的!Jacob是一個連鞋帶都不會系的男孩。

在Jacob兩歲時,被診斷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徵(Aspergers Syndrome);這種精神疾病,也被稱為“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該病的患者往往記憶力良好,智力和語言能力也正常。但他們會有嚴重的社交困難,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力,行為比較刻板、固執,動作笨拙不協調,經常呈現出奇怪的姿勢。

醫生在給Jacob確診後,告訴他的父母: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都學不會繫鞋帶了。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永不泯滅的母愛把“天時地利人和”全部融合】

在得知Jacob患病之初,他的媽媽和所有的媽媽一樣的悲痛欲絕。

但是,她並沒有輕易放棄Jacob。

作為母親,她先是把Jacob送到當地的一家特殊教育機構進行學習。

在特教學校裏,所有學生都有各種各樣的疾病、殘疾或障礙,老師們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幾乎不教授除此之外的知識。

但很快,Jacob的媽媽敏鋭的卻發現,自己的小Jacob有些“與眾不同”:

他可以順利拼出一幅5000塊的超大拼圖;

他可以在看過全國公路路線圖後,背出每條高速公路的名稱編號;

他能記住自己走過的每條街道,然後用棉籤在地板上繪製地圖,毫釐不差;

他可以輕易理解複雜的物理學和行星運動理論,回答天文館做演講教授的問題……

那時,Jacob只有3歲半而已。

孩子的種種舉動,讓媽媽意識到,也許孩子需要些特教學校之外的教育了。

而一次智商測試,則徹底改變了Jacob的人生之路。

測試後,Jacob的父母被告知:Jacob的IQ為170,比愛因斯坦更高。

這讓媽媽在驚喜之餘充滿疑惑:自閉症通常都是和“低能”聯繫在一起的,為什麼Jacob的智商反比正常人高?

通過查閲資料,克里斯汀得知:阿斯伯格綜合徵也被稱為“天才病”,患兒的智力沒任何問題,且可能在某一領域擁有超常天賦。

據説,牛頓、莫扎特、維特根斯坦等舉世聞名的人都出現過這種疾病症狀。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鑑於發現Jacob的優勢智能在於物理方面,而自己卻在這個方面毫無特長,Jacob的媽媽聰明地採取了“放養”方式:

讓他自由探索任何他感興趣的東西,不去幹涉,並且竭盡所能支持他。

同時,她總是鼓勵Jacob和同齡孩子一起享受“正常”的童年樂趣,比如玩壘球、去野餐,而不是整天呆在屋子裏算數寫公式。

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Jacob的學術水平突飛猛進。

8歲時,他高中畢業,進入印第安納大學天體物理學系旁聽,和他一起上課的人幾乎都比他大上10歲。

更令人驚歎的是,Jacob的兩個弟弟Ethan和Wesley也都是“神童”,一個成了化學家,一個是氣象學家。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放養。放養是有條件的,它需要母親對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和一雙識別天才的慧眼。

幸運的是,Jacob遇到了。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Jacob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啓示】

1、為人父母,對孩子切莫“輕言放棄”

俗話説,上帝給你關了一扇窗,必定會打開一扇門。

而上帝是公平的。

所以,作為父母,與其怨天尤人的抱怨孩子的不努力、不爭氣,不如想辦法去激發孩子的靈性,讓孩子把屬於自己的那扇窗、那扇門找到,並且打開。

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天才,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靈氣”。或聰穎靈慧、或悲天憫人、或心存美好、或喜歡數字、或獨具一格……

只不過,太多的靈氣都隱藏在孩子的內在深處,需要父母用心、用愛去尋找、去發現而已。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某項弱勢,而妄自菲薄;更不要輕言放棄。孩子的未來有無數的可能,而每一種可能,都是需要父母精心的栽培和呵護。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2、愛孩子,就給他足夠的空間和信任

愛孩子,學會並敢於放手,給他足夠的空間和信任,孩子就會在安全感滿滿中,把自己的未來放大到無限可能。

就像同樣的孩子學走路,有的媽媽會一直下意識緊緊拽着孩子的手,有的媽媽則放心大膽的給孩子一個示意,讓他自己慢慢走……

固然,有媽媽的寸步不離,孩子不會摔跤,或者在即將摔倒的時候能夠得到最快速的幫助;但是我們卻不能確保孩子一生都不摔跤啊!

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着走,他會越走越快、越走越穩,也會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勇氣。

在適當的時候,勇於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父母來講,是一種修煉;對於孩子來説,是一種成長。

3、找準孩子的興趣點更關鍵

Jacob在自己的演講中告訴我們:

首先,必須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創造性地思考,不是一味地接受已經存在的事物。

其次,發掘自己的興趣點。人只有對一個東西感興趣,才會有思考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希望你們進入這個領域,不要去學習,而是去創造。”

對於父母來講,發掘孩子的優勢智能,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有目標的優化能力,能做到這些很重要。

有些家長會認為,“木桶效應”教給我們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短板,因為短板決定木桶的儲水量。

然而,在當今的社會,父母還要考慮到,有一技之長更關鍵。因為孩子的一技之長關係到“木桶的高度”,只有站在足夠的高度,才能夠看的更高、更遠。

當然,有效的提升孩子的短板也很重要,但沒有必要一直糾結於這一點。

就像有些孩子,真的是天生的不善於做某些事情,若是家長非要較真兒,非要讓孩子在這個不擅長的方向裏發光發熱,對於孩子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種折磨呢?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4、永遠不以功利心培養孩子

前段時間有位“霸道總裁”有句名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在成人的世界,在工作中,有人能夠如此有擔當,並無不可;甚至這種有個性的人,在某些方面更果決,更有助於工作的質量。

但是,在育兒的世界,家長太過於“獨斷專行”真的不適合。

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替孩子的未來做出任何決定。我們只能在孩子尚小的時候,用心的栽培他們,用盡我們的心力,陪伴孩子一路成長,在他們人生的拐點或者十字路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嘗試一下尋找捷徑;僅此而已。

而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當今這個資訊過於發達的時代。孩子的所見所聞甚至所識,可能在某些方面還要勝過家長几分。

所以,陪伴孩子成長,不必急於求成,不必一言堂,只是一段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家長陪伴孩子所走旅程罷了。“授之以漁”遠遠勝過“授之以魚”!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Jacob説:“我曾被醫生判定為不會説話、不能學習。如果我的醫生看到我的演講視頻,應該會被嚇一跳。”

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機會,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不放棄、不言敗的人。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不是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57 字。

轉載請註明: 那個智商超過愛因斯坦的自閉孩子,成才於母親的不放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