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錯這3點,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

文:名校資訊,小墨

成長,需要剋制人性中的好逸惡勞,一個孩子,即使再聰明再有天賦,因為懶惰,也很難會有好的未來。

孩子的懶散,是最讓家長頭疼的教育之一,但又無可奈何。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跟父母做錯這3點息息相關。

父母做錯這3點,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

一、過度干預孩子,使他們產生了依賴。

不過孩子多大了,在父母的眼中依舊是孩子。但孩子終將要成長,不能總以孩子的標準來對待他們。

對待孩子,不管多大了,都像小時候一樣一如既往的關心着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事無鉅細,無不干預,還總喜歡幫孩子做決定。

小到幫孩子收拾書包,整理書桌,收拾牀鋪,大到替孩子做關鍵節點的決定。

時時刻刻擔心孩子磕碰到哪裏了,為此就不讓孩子做家務;

時時刻刻擔心孩子受什麼委屈了,為此一昧的答應孩子所有的要求;

時時刻刻擔心孩子會不會餓着,凍着,為此總追着孩子的步伐。

父母愛孩子,想給他們更多更好的東西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沒有必要事事親自上手,參與孩子生活,學習的所有細節。

父母的過度干預,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強,自身不喜歡思考,懶得動腦,什麼事都不要操心,自主能力沒辦法得到鍛鍊。

孩子缺少了鍛鍊的機會,自然而然的對自己的生活,學習都缺乏主動性,做什麼都沒勁。什麼事情都想着父母會為自己搞定一切,自己又何必去想那麼多呢。

二、過度獎勵孩子,容易破壞他們內在積極性。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去做某些事情,就會採用“獎勵式”教育。跟他們約好了,只要事情完成了,就能得到xxx獎勵。例如:

孩子自己洗衣服,獎勵10元零花錢;

孩子幫忙取個快遞,獎勵一個新玩具;

孩子考試達到90分以上,獎勵一雙新鞋子;

諸如此類,當然了,這樣的獎勵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激發他們做事情的積極性。

如果獎勵方式用得不對,過度獎勵,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父母做錯這3點,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

如果獎勵被當做“籌碼”了,如此過度的獎勵,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種無形中的“交易”。

父母總是以獎勵的方式激發孩子做事的手段,然後孩子養成了這樣“獎勵式”的方式去做事,久而久之,如果獎勵不夠吸引人,孩子就不會那麼聽話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説,孩子一開始就為了獎勵去完成某件事,往往很容易忽略了做這件事的過程,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只想快速完成拿到獎勵。

在沒有獎勵的時候,讓孩子做事情,他們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拖拖拉拉,產生不滿的情緒、

沒有獎勵,做事情也就缺少了樂趣,就懶得去投入,就會延伸出消極怠工,懶散,拖延的壞毛病。

物質獎勵會讓有成就感的事情變得乏味,容易讓孩子失去了自發的動力,時間久了,獎勵的驚喜感會消失。

獎勵是工具,別讓它成為孩子的目的。獎勵有其弊端,可是聰明的父母會善用獎勵,避開獎勵的誤區,讓孩子在獎勵中變得更積極,更有主動性,而不是讓孩子沉溺在獎勵中,失去自發的動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家長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要學會適當的獎勵孩子,效果會更好。

三、過度催促孩子

孩子做事情出現懶散的情況時,家長總是忍不住嘮嘮叨叨:

“快點快點,都大半天了,天天磨磨蹭蹭。”

“一個小時過去了,你怎麼才做了一道題,怎麼回事啊?”

“再不快點,你上學就要遲到了。”

脾氣急躁的家長,遇到懶散拖拉的孩子,總是忍不住碎碎唸的催促,有時候忍不住了還上手。

父母做錯這3點,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家長的催促才要人命。

孩子磨蹭,是成長特點

孩子磨蹭,是家長太完美

孩子磨蹭,是沒有興趣

孩子磨蹭,是專注力不夠

孩子磨蹭,是逆反心理

有人説:面對孩子磨蹭,催促,是毒害孩子最深的毒藥。對此,我非常認同。催促,只能使身體到位,卻無法讓心思到位。

懶散,拖拉的孩子,背後往往是急性子的父母。

此時的父母很容易就扮演了監工的角色,監視着孩子的一切。一發現孩子做錯了什麼,就是一頓批評教訓。這樣長期高壓下,孩子內心會越來越抗拒,甚至抑鬱。

而孩子還不敢明着反抗父母的安排,只會通過懶散,拖拉這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過度的催促,毀掉的是孩子的自律性;

過度的催促,毀掉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過度的催促,毀掉的是孩子的判斷力;

過度的催促,毀掉的是孩子的時間觀;

過度的催促,毀掉的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力。

所以,請家長放慢腳步,不要急於催促孩子,多一點耐心,看看孩子的反應。

當你忍不住想要催促孩子的時候,請先深呼吸,告訴自己:我不能毀掉孩子。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情,如何安排時間,利用時間。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快,更優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3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做錯這3點,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散拖延的壞習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