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是一個紅臉一個白臉,孩子犯了錯,兩人就開始唱對台戲。
很多家長都很喜歡這樣的育兒方式,認為父母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會對孩子的教育更好,但家長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説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繼續下去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經歷坎坷。
我恨媽媽,爸爸,離婚怎麼樣?
瑩瑩平時在家對孩子一直秉承着對角線的育兒方式,瑩瑩自己當了壞臉,而孩子爸爸卻是白臉。
有一次孩子在學校犯了大錯,老師把瑩瑩叫到學校,瞭解孩子的相關問題。老師想讓瑩瑩和孩子面對面交流孩子犯錯的原因。
而瑩瑩希望她用自己"對角線育兒"的方式教育兒子。她負責教育,讓孩子的父親去安慰。
很多時候,瑩瑩都是這樣教育的,孩子犯了錯,瑩瑩負責教育孩子,安慰的事情一般都是父親來做。
一開始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不錯,但有一次,父親和自己反應,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錯了。
因為孩子的父親晚上接孩子時,孩子自言自語地説:"爸爸,你和媽媽離婚吧,我恨媽媽,她永遠不會像你這麼温柔!她只會嚴厲地批評我,從來不會安慰我。"
瑩瑩聽了之後,覺得很寒心,自己在孩子身上花了那麼多的心血,卻換來了孩子的反感,這也讓瑩瑩重新認識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採用這種"對角線育兒"的方式來教導孩子,但我們家長要知道,這種焦慮的方式是錯誤的,只會導致父母一方的片面反感,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的不和諧。
家長們真的瞭解"對角線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弊端嗎?
孩子看父母就像照鏡子一樣,當父母對他的態度不一樣時,他看到的自己也不一樣,這種反差容易在他的內心形成衝突,他的內心可能形成一半很好的自己,一半很壞的自己,這兩部分不能融合就會經常在他心裏打架,會讓孩子不知道對錯。
孩子的心智是通過內化父母對他的態度而逐漸形成的。當爸爸媽媽面對同樣的事情卻大不相同時,孩子會困惑,聽爸爸的話還是聽媽媽的話?爸爸説可以,媽媽説不可以,這是怎麼回事?
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可能就不會糊塗了,他會選擇誰的話不聽,兩個沒有理清是非的父母,拿什麼來説服孩子?這時,孩子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困惑,不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孩子對白麪父親看似敬畏,其實更多的是害怕,內心容易漸漸疏遠父親,有問題不敢主動説,更談不上談心,即使幾十年過去,父親已經老了,在孩子心中依然保持着不親近的形象。
而紅臉容易造成一種沒有約束力的形象,真正需要管教的時候,紅臉勸説無效,只能讓白臉教育,這幾乎是在向孩子宣告:哦,媽媽管不了你,媽媽只會告訴爸爸,所以媽媽説什麼你都可以不管。
想想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是不是也很煩那種喜歡動領導來壓我們的老闆?心裏不服氣,還有些鄙視。這個操作是為了減少自己的點數。如果家長選擇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會導致孩子與紅臉一方關係不佳。
如果夫妻雙方默認了這樣的"分工",可能是他們的原生家庭這樣對待他們,夫妻二人下意識地合謀,給孩子創造了一個非常分裂的童年,
這會造成家庭環境中很不和諧的氣氛,不僅是夫妻雙方的問題,對孩子也是很大的傷害。如果孩子在家庭氛圍不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
家長要創造理想的教育方式,這些都是基本條件。
如果我們要在生活中以對角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就會有兩種觀點。當孩子面對兩種觀點時,他們會很困惑,不知道該相信誰,該聽誰的。
這種教育最終導致孩子只相信一方,或者兩方都不相信。其實對孩子來説,兩個人的反對或肯定更有説服力。
我們做父母的都可以抱着積極或消極的觀點去教育孩子的問題,與孩子達成共識,告訴孩子我們都認為你的行為是對的或錯的,讓孩子對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我們可以用相反的觀點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做,與孩子達成共識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們的父母在平時扮演着兩種身份,那麼必然會有一邊是嚴厲,一邊是扮演着安慰孩子的一面。
當父母扮演嚴厲的角色時,很容易表現出權威,嚴厲地批評孩子。這無疑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所以如果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那麼我們一定不能表現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們也要努力去理解和體諒孩子,我們也要發揮安慰孩子的作用。並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用至高無上的權威來教導。
有的家長認為對角教育的方式是正確的,所以有的家長就會很嚴厲地當起了教育孩子的紅臉。
因為有的家長知道另一個角色是安慰孩子,就會沒完沒了地批評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要知道,雖然孩子需要批評,但家長也要在適度的條件下,因為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地批評孩子,那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最終會導致親子關係的不和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父親也有善解人意的一面,母親也有嚴肅的一面,人本來就是多樣的,為什麼一定要在孩子心中留下刻板的印象呢?
讓你的孩子知道你有很多方面,這並沒有錯。世界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不同,人也不同。父母配合演出很有默契,但孩子看到的卻是父母的矛盾和不配合。
都説孩子聰明,但有時候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看不到父母背後的玩耍行為動機,自己鬱悶地消化着心中的疑惑和衝突,卻不一定真正明白你説的道理和規則。
所以,我們的家長一定要冷熱並存,對孩子不能只教育不安慰,必須兩者並存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家長要想創造理想的教育方式,還有一個前提是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俗話説,環境影響着每個孩子的教育能力。那麼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還小,內心很敏感,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自身的問題,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嚴厲批評孩子,我們也可以安慰孩子,鼓勵孩子用一些温和的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們可以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教育孩子就像小馬過河,牛説水淺,水不一定淺;別人説唱好面孔和壞面孔特別有效,不要迷信。
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慢慢摸索最適合的方式,但一定要選擇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少一些弊端,就算演戲,畢竟容易讓孩子當真。
管教孩子,需要家長坦誠地與孩子溝通,保持真實,追求真理,讓孩子以平和、温和、有原則的態度,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建立基本的社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