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中國有許多"虎爸虎媽"式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並沒有意識到"好好説話"的重要性,不要説嘗試着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甚至是連正常的溝通也很難做到。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缺乏耐心,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很難耐着性子和孩子説話,孩子一有錯父母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説教,把孩子或罵或打得嚎啕大哭,孩子在受到批評後又因為糟糕的情緒導致了下一次犯錯,產生了情緒的"惡性循環"。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第一:是什麼導致了情緒的"惡性循環"

許多家長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經常能聽見以下的對話:

"早跟你説了你不聽,現在變成這樣了又在這裏哭"。"早上吃飯磨磨蹭蹭,現在又要遲到了"

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動不動就進行斥責的行為,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對父母產生了害怕、畏懼的心理:認為爸爸媽媽只會罵我,完不成爸爸媽媽的要求要被罵,考不好也要被罵,讓孩子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孩子內心的情緒感受也越來越差。

所以,當父母認為自己孩子的只會哭鬧,情緒越來越差的時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

原因一:父母自身的情緒化

當成年人遇到不熟悉的人,為了不起意外的衝突,往往會剋制自己的情緒,收斂自己的行為。但是當父母面對的對象是自己的孩子時,父母往往變得不願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的行為並不會對父母構成威脅,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卻間接地讓孩子買了單。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原因二: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中國,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是自己附屬的一部分,認為自己對於孩子有絕對的掌握和控制權,作為一個懂事的孩子就是要完全聽父母的話,如果有不遵守父母要求的行為就會上升到:不懂事、不孝順,也沒辦法站在一個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溝通,當孩子出現一個不同的聲音時,父母就會孩子在"頂嘴"。

當二者處於一個不平等地位時,處於弱者的孩子很難和父母好好相處,在每一次溝通中都會加重自身委屈、不舒服的負面情緒。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原因三:孩子的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不足

孩子的大腦中對情緒的控制中樞正在發展的過程中,很難擁有和成年人一樣良好的情緒控制力,當孩子遇到外界帶來的語言或者環境刺激,很容易就會產生比較衝動的行為。

如果家長在此時二次與孩子發生爭吵和刺激,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更差的情緒,激化父母與孩子 之間的矛盾,導致孩子出現情緒的"惡性循環"。

在爸爸媽媽與孩子產生矛盾後,會使孩子處於一種負面情緒中,還會使孩子產生一些更為嚴重的心理影響。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嚴厲教育會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

1、孩子的行為退縮

父母嚴厲和兇狠的態度都會導致孩子的行為退縮,產生不願意與外界接觸的行為,使孩子畏懼學習和與外界溝通,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不願意説話、不願意嘗試、學習,性格上孩子也會變得自閉、不自信。

2、使孩子產生抵抗情緒

有的孩子在青春期會突然變得特別叛逆,難管,這種行為就與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對待孩子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關。在父母嚴厲的教育下,孩子產生了抵抗情緒,這時候不管父母説什麼 ,有什麼要求孩子就是要與父母對着幹,即使孩子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是錯誤的,孩子也會明知故犯。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3、給孩子帶來焦慮抑鬱的情緒

在父母不斷嚴厲的教育中,孩子無形中也對自己產生了高標準、高要求,長期處於一種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害怕自己不能達到標準,失去父母對自己的疼愛,長期以往會使孩子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孩子一味的打罵,只會取得與預期相反的效果,那麼反應父母面對孩子應該如何進行教育呢?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第三:3個教育原則,避免產生情緒"惡性循環"

原則一,父母應控制情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父母自己的情緒失控時,很難對孩子做出適當的教育,也無法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對孩子的教育時,很容易讓孩子變成自己情緒的發泄點,這隻會讓孩子對父母喜怒無常、易怒的性格感到害怕。

父母對孩子的打罵教育只會在短期內讓孩子變乖,長期則會使孩子變得暴力、叛逆,並不利於父母對孩子實行教育。

原則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與孩子處於平等地位

在與孩子對話時,不要總是憑藉着父母的身份去鎮壓孩子,要讓孩子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沒,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增加孩子對於自己生活的掌握度,才能夠促進孩子自尊、自我的發展,不會將孩子的性格扼殺在搖籃裏。

當孩子與父母處於統一地位時,孩子會更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也更能接納父母對自己的教育。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原則三,關注孩子的情緒而非孩子的成就

作為父母,不要將孩子作為實現自己功利化的工具,除了注意到孩子的分數、成就時還要注意孩子的內心情緒。

當孩子陷入焦慮、低落情緒時,父母要注意提升自己對孩子的關心程度,以孩子的情緒為切入點,讓孩子能夠接受自己的教育,擁有健康、良性的發展。

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蘇聯)高爾基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問題是一個需要父母一直學習的課題,父母不要因為自己是父母就忽略了對於自身的要求。

父母在要求孩子優秀時也不要忘記自身對於孩子的榜樣作用,當父母能夠對孩子進行温和而堅定的教育,才能夠讓父母和孩子在教育的途中越走越近,也一起並肩越走越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7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越兇孩子情緒越差?3個教育原則,避免孩子情緒“惡性循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