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清補——西洋參

俗話説,“夏過無病三分虛”,夏季酷熱難耐,動輒出汗、氣短乏力、吃不好、睡不香,被人們稱為“苦夏”。西洋參作為一味“性涼而補”的滋補佳品,特別適合夏季服用的。聽到“參”就會感覺滋補中帶着燥熱,因此很多人誤認為夏季不宜吃西洋參,但其實,這是對西洋參的最大誤解…藥食兼用的西洋參有哪些功效和作用?西洋參進補,有哪些注意事項?《健康加油站》《舌尖上的藥膳》系列節目,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高燕菁,跟您説説:西洋參的合理使用。

苦夏清補——西洋參

人蔘vs西洋參

人蔘是由於其形態似人,四肢畢備故得名也。醫聖張仲景和藥王孫思邀都對其推崇備至,藥聖李時珍鄉更是將人蔘譽為能夠起死回生辛和口延年益壽的“神草”。二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人蔘味甘,微温,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蔘可謂成名久矣。

1714 年法國人雅圖斯在中國東北繪製地圖期間,對當地老百姓所説根像人形並視為靈丹妙藥的人蔘產生了濃厚興趣。推測在與東北同緯度的加拿大也應當有同樣植物的存在。三年之後,另一位法國人拉菲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找到了與中國人蔘極其相似的植物。因它來自大西洋海岸,就定名為西洋參。與加拿大相連的美國,也生長着同樣的植物,商人們根據美國國旗的特徵,起名花旗參,因此美國花旗參和加拿大的西洋參是同種植物。

苦夏清補——西洋參

人蔘屬植物起源於地史第三紀古熱帶山區的"東亞一北美"分佈的植物區系,人蔘和西洋參屬於同一種珍貴的古老子遺植物。在中國東北部的被稱為人蔘,分佈於北美洲的被稱為西洋參,它們其實是親兄弟的關係喲。不過,由於長期生長的地域不同,兩者藥性已經有差別,中醫認為:西洋參性寒,味苦、微甘,歸心、肺、腎經,具有補肺降火、養胃生津之功效,能補氣養陰、潤養五臟,無温燥上火之弊。凡虛煩燥火、咽乾口渴、倦怠乏力、咳嗽氣促、胃燥傷津引起食慾不振等症狀皆可使用。古語云:“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蔘而不受人蔘之温者皆可用之”。“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故有春夏季節適合服用西洋參,而秋冬季節更適宜服用人蔘之説。

目前,正值夏季,人們常會感覺到虛煩燥火,食慾不振,口乾口渴,而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除煩、養胃生津,因此專家此時推薦西洋參滋補肺脾氣虛。

現代研究發現:西洋參主要化學成分包括:皂苷類、甾醇類、黃酮類、多糖、蛋白質、氨基酸、核酸、揮發油、維生素、脂肪酸、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為西洋參皂苷、多糖、黃酮類、揮發油、微量元素,其中西洋參皂苷是生理活性最顯著的物質。

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服西洋,面色蒼白、四肢浮腫、畏寒怕冷的陽氣不足、體虛者,伴有高熱等感染表現的患者要慎用西洋參,發育遲緩、消化不良的小孩也不宜服用。

因此,不要將西洋參當做食品,西洋參確實具有一定的抗疲勞、抗缺氧和提神醒腦作用,但西洋參只是一味養陰補氣的中藥,不是萬能靈丹。中醫認為:疲勞是人體氣血陰陽相對失衡的表現,需要通過精神調攝、均衡營養、勞逸結合等多方面來綜合調節,並不是單純服用西洋參就能解決問題的,且有許多情況並不適宜用西洋參來抗疲勞,比如西洋參不利於濕症,若咳嗽有痰、口水多或者有水腫等症狀,或者感受表邪、濕熱未盡者的人都需要避免服用西洋參類補品,以免病情加重。

服用西洋參還需要注意:

1.不要飲茶。因茶葉中含有鞣酸,會破壞西洋參中的有效成分。

2.服用西洋參時不要吃蘿蔔。

3.警惕不良反應。有的人服西洋參後.會出現畏寒、體温下降、食慾不振、腹痛腹瀉;也有的會發生痛經和經期延遲;還有的會發生過敏反應,表現為上下肢散在性大小不等的水皰,瘙癢異常。一般停藥後症狀可自行消退,如果情況嚴重就需要立即就醫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3 字。

轉載請註明: 苦夏清補——西洋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