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輕省的活兒,是對家長腦力和耐心的考驗,也是對家長對未來預見性的檢驗。

多多最近迷上了手機遊戲,每天趁着媽媽忙着做飯的時間抱着手機玩遊戲,為了能更快升級通關,他還悄悄花錢買裝備,結果媽媽有一次查銀行卡餘額時發現少了1萬元錢,經過多方查詢,這1萬元錢是多多花在了遊戲充值上。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得知真相的媽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以前多多媽媽已多次提醒多多他不允許玩遊戲,結果孩子還是偷着玩,於是媽媽氣得用掃帚對着孩子一通打罵,多多哭得稀里嘩啦,媽媽心中才算解了氣。

關於家長該不該打孩子的討論從來都沒有間斷過,持不同意見的雙方互不相讓,一方認為打孩子是父母不懂溝通的表現,使孩子學會暴力溝通,還可能產生心理陰影,另一方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在多次提醒後仍不改正時,必須得打。

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場,我認為打孩子並不是必須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真的是不打不行。而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也説過,孩子在3、4歲時,當他的要求未得到滿足,會採用滿地打滾的方式跟家長鬧,如果家長此時不教育他,孩子到13、14歲時,他和家長鬧的方式會升級為用自殘、自殺、離家出走等方式來威脅家長,逼迫家長同意。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説到底,這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造成的惡果,家長以為順着孩子就是愛,其實這是一種看不到、摸不着的隱形傷害。對待孩子的日常表現,出現哪些不良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出手,該打就打。

一、李玫瑾教授提醒: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打

1、囂張跋扈

有些孩子在家裏唯我獨尊,家裏的所有人都必須按照他的想法行事,必須以他為中心,如果有人不同意,就會無理取鬧、打罵甚至威脅父母。

在集體中,這樣的孩子就會表現出自私自利、囂張跋扈,當他人不願按他的要求去做,很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對他人大打出手或撒潑打滾、威脅別人。如果父母不及時糾正,步入社會後,他會很難與他人維持正常的社會關係,身邊的朋友也會逐漸遠離他。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2、不守規矩

不守規矩的孩子在哪裏都不受歡迎,令人厭棄。比如有些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未經主人同意就亂翻別人的東西,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使用並佔為己有,家長勸阻孩子卻依然我行我素,這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出手制止。

孩子從小缺少規則意識,其不良影響會延伸至成年,從而影響孩子與朋友、同事的關係,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如果經常破壞社會規則,行為嚴重者,還可能觸犯國家法律法規。

3、做危險的事情

孩子是天生的好奇寶寶,有時候也會去觸碰一些危險物品,或做危險的事情,比如孩子可能會爬到高處、觸摸開水、玩火、嘗不明液體等。

孩子由於年齡太小,無法想象做危險的事情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如果家長已經告訴孩子要遠離危險,但孩子還是會嘗試這些危險的事情,家長這時候就要該打就打,讓孩子徹底記住哪些事情不能做。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每位家長都有責任管好自己的孩子,對於以上三種行為,家長千萬要及時出手,該打就打,否則未來前途受阻或生命安全受威脅的都是孩子。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呢?

二、家長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1、家長不要過分寵溺

每個孩子都是全家人的寶貝,但對孩子千萬不能過分寵溺,孩子除年齡比較小以外,在其他方面與其他人並無不同,在家裏對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不要給孩子搞特殊,不能讓他形成“我是宇宙中心”的錯覺。

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儘量教給孩子做,不要替孩子完成;用餐時,不要讓孩子獨自先吃,要全家人齊聚一起吃;分配物品時,不要讓孩子先挑,而是要按長幼順序進行,讓孩子明白,自己和其他人並無不同,是家中普通一員,沒有特權。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2、從小培養規則意識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從小培養,只要孩子小時候養成習慣,就不需要刻意糾正。

比如坐滑滑梯需要排隊,等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之後,才能開始向下滑;自己想要的玩具,如果別人正在玩,需要徵求他人意見,別人玩完才能玩,千萬不能硬搶;在外面就餐,不能在飯桌上大喊大叫,不能來回翻菜,不能把喜歡的飯菜直接放在自己面前。

3、從小培養安全意識

孩子自出生後,父母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一方面,父母可以和孩子共讀安全方面的繪本,告訴孩子不要隨便觸碰熱水、熱油、熱氣、火相關的物品,不能攀爬到高處,不要吃未知的食物或飲用未知液體,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家長看到這些危險物品時,就可以結合實物或案例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碰危險物品,幫孩子建立安全意識。

另外,父母應該把家中危險物品放置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觸碰。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養育孩子就是一場未知的旅行,你不知道這條路上會在什麼時間突然出現什麼“妖魔鬼怪”、溝壑險灘,因此必須提前做好預案,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解決方案,父母的知識儲備和靈活應變,能幫助孩子更愉快地完成這場旅行,願每位父母都能通過努力讓自己更優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7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教授: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 就狠狠地“揍”, 別捨不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