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話總結道:奶奶帶孩孩不瘦,媽媽帶孩活得好,爸爸帶孩能活就好。很形象的説出奶奶、媽媽和爸爸帶娃的特徵。奶奶怕孩子餓到,讓孩子吃的多;媽媽細心體貼,娃幸福指數最高;而爸爸們經常被吐槽,因為粗心大意,經常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新疆就有這樣一個爸爸,帶着自己1歲10個月的寶寶睡覺,睡着睡着覺得有點不對勁,凌晨3點突然驚醒發現孩子不見了,頓時嚇壞了。爸爸連孩子啥時候醒的,怎麼下牀的都不知道,當他心急火燎的在廚房找到孩子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到了。
只見孩子小小的身影蹲在黑燈瞎火的地上,前面是一個打開的電飯煲,孩子正拿着飯勺在舀飯吃。原來寶寶是半夜餓醒了,自己出來找吃的來了。
看到這,真的讓人哭笑不得。孩子得是多餓,自己起來找吃的。這爸爸也真是睡的太死了,幸好寶寶不是開門出去。
網友紛紛評論:“一歲的萌娃太厲害的,獨立性很強啊,知道自己找吃的。”“我小時也有同樣的經歷,推不醒爸爸,自己去找吃的。”“笑中帶淚,望不上爸爸,自己來,娃的求生欲很強啊。”“和我家爸爸一個樣,不敢讓孩子爸帶娃,爸爸帶娃每次孩子都得整點事。”
要是媽媽帶娃睡覺,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媽的都知道,自從有了孩子,很少踏踏實實的一覺睡到天亮。孩子小的時候,半夜起來餵奶換尿布,孩子稍微大點了,還要擔心孩子踢被子着涼,孩子一個翻身,媽媽立馬就能察覺到,反觀不少爸爸,即使孩子掉地上,也照樣睡得香,基本毫無察覺。難怪有的時候媽媽看爸爸睡的香,氣就不打一處來,一腳踹醒爸爸,爸爸還一臉懵。
有媽媽説有了孩子的後遺症就是睡眠特別淺,因為時刻繃着一根弦,最後都有點神經衰弱。還有的媽媽説自己對打雷下雨都無感,但是隻要孩子一動一哭立馬就醒了。因為有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從小就很粘媽媽,長大了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媽呢?”而不是找爸爸,世上只有媽媽好不是白説的。
為啥爸爸帶娃經常出現這樣坑娃的事情?
爸爸太粗心
由於男人本身的性格,決定他們大多數不細心、大大咧咧。而且父親帶孩子的方式和母親也不一樣,父親都比較粗放,覺得沒事,讓孩子愛玩啥玩什麼,結果往往就會出現突發狀況。比如我家孩爸前幾天帶孩子十分鐘,二寶就仰面朝天掉水池子裏了,幸虧水池裏有水,也幸虧水不深。
有的記不得孩子的生日甚至是名字和長相;有的爸爸在帶孩子時也經常犯錯,經常受到媽媽的批評。
由於擔心帶不好孩子,或者媽媽不願意讓他們帶,就會缺乏帶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變得很少帶孩子。
受傳統觀念影響
傳統觀念中,認為媽媽是帶娃主力,爸爸負責賺錢,爸爸們也沒有精力陪伴孩子,所以缺少對孩子的關注。國外的街頭有一次採訪爸爸們,不少自認為愛孩子的爸爸連孩子的生日都説記不清,在回答與孩子有關的問題時也是頻頻“翻車”。當某次偶爾帶孩子的時候,就容易手忙腳亂或者疏忽大意而出現坑娃事故。
不知道如何帶娃
有的爸爸們不知道如何帶娃,不會換尿布,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互動,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和需求,他們自己還是個沒長大需要照顧的大男孩,在帶娃上更是不熟練了。面對自己的孩子,又沒有學會帶孩子的知識,對孩子束手無策。
爸爸怎樣做能更好的帶娃?
轉變觀念,多參與育兒
雖然説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自願承擔大部分工作,但是爸爸們也不能理所當然的做甩手掌櫃,要轉變觀念並且應該積極的參與家庭育兒工作,多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技巧和理念,更多地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即使剛開始不熟練,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就會在帶娃的路上成為一個稱職靠譜的爸爸。
現在越來越多的爸爸,雖然工作很忙,但帶起孩子卻毫不怠慢,比如霍啓剛每天在忙都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多和媽媽交流溝通育兒經驗,多學習育兒知識
育兒過程中,爸爸媽媽要隨時交流,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習慣達成一致,這樣父母統一戰線,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不會出現問題。爸爸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就能更好的發揮父親的角色。
陪伴孩子時要全身心投入,不三心二意,多和孩子互動
爸爸帶娃要專注,不要一邊陪孩子一邊看手機。在和孩子玩的時候,爸爸要真正地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積極的進入孩子的世界。即使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1小時,爸爸也要全身心地關注孩子,瞭解他們的需要與情感,並及時正確地做出回應。讓孩子能更加信任爸爸,愛爸爸。
爸爸帶娃好處很多
每一位爸爸都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人選,爸爸參與育兒,多陪伴孩子成長不但能增強親子關係而且有有很多好處。
孩子會更聰明,尤其會影響他們數學方面的能力。孩子性格會更好,而且責任感也強,情緒更加穩定,心理更健康,孩子的主動性、成熟度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更高。孩子擁有更多的積極的同伴關係,更受小朋友們歡迎和喜愛孩子的創造力和認知能力更高。孩子更自信樂觀,更願意嘗試和探索新事物。父愛如山,希望爸爸們即使再忙再累,都要抽出時間主動承擔照顧孩子的任務,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而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