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近來閨蜜總是抱怨自家孩子脾氣倔得很,自己喊都喊不動。晚飯的時候,閨蜜看見孩子把玩具丟得滿客廳都是,而且也沒有打算收拾下,於是閨密便命令孩子趕緊把玩具收拾起來。可是孩子對於閨密的命令並沒有馬上“執行”,反而一動不動地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
閨蜜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被孩子聽到了,但是孩子卻拒不配合,這讓閨蜜感到很生氣。於是閨密又重複了一遍,結果換來的還是孩子的“無動於衷”。
“如果你再不趕緊收拾起來,以後你就別玩玩具了!”閨蜜給孩子下了最後通牒。這時候孩子終於意識到媽媽是真的生氣了,可是孩子也並沒有因此而乖乖聽話,反而哭鬧了起來。這讓閨蜜着實感到頭疼。
一、為什麼孩子會叫不動喊不動?此前有新聞報道,在鄭州一名12歲男孩因為與媽媽發生爭吵,隨即離家出走。當天孩子作業寫完了,但是卻沒有按時提交,媽媽覺得這是孩子在犯拖延症的毛病,於是便批評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媽媽話音剛落男孩便選擇離家出走了。幸運的是,最後民警終於在第二天凌晨將孩子找回,而被找回孩子卻仍然對媽媽的批評憤憤不已。
1.父母引導的方式不對
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如自己所想做出一些行為配合時,父母們有必要採取一種恰當的引導方式。僅僅依靠着催促或者是下命令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於激發孩子的行動力並沒有那麼有效。尤其是當父母的道理不被孩子所接受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乖乖聽話。
2.孩子自身的叛逆情緒
在孩子三歲以後便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獨立意識的萌發讓他們開始更加傾向於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時候他們身上的叛逆情緒較為明顯。此時父母們也會發現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命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反抗情緒,這使得他們不再以完成父母的指令為樂。
孩子在不同時期會在行為表達上有不同的表現,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3.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
很多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習慣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這就無意間給予了孩子一種高要求。孩子面對高要求會有一定的畏難情緒,自然在行動力上會有所妨礙,而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自然會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現。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夠承受的範圍,這種強加的思想意識會讓孩子產生明顯的牴觸情緒。如果家長按年齡段教育孩子,就會更有效。
二、教育孩子時,不同年齡段有哪些應對小技巧呢?1.1-2歲
此時孩子們對於自己想法的表達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這時候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與其對孩子下命令,不如採取一種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給予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氛圍更加能夠讓孩子乖乖聽話。父母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儘量以孩子平時的習慣表達來進行,這樣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也許這讓父母表達看起來有點誇張,但是孩子卻很受用。
2.3-4歲
這個時候孩子對於自身想法表達的訴求變得更為強烈了,他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被看見,被尊重。這時候父母不妨採用和孩子做約定的方式,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的想法得以表達,又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父母的重視。同時也會因為約定的存在,而使得孩子的行為得到規範。
3.5-6歲
此時孩子對於事物的認知更加的豐滿,他們對於父母也會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這個階段父母教育更加需要耐心。當父母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小叛逆時,不要急着去嚴格對待,給予孩子適當的傾聽很有必要。與此同時,保持教育的底線會讓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更加堅定有原則。父母原則清晰,才不會讓孩子不斷地去想辦法試探。
看得出來,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教育的方式會有一些明顯不同,結合孩子不同成長年齡段所做出不同教育反應,這樣更加能夠讓孩子得到恰當的引導。
只會對孩子發號施令的父母並不一定能夠教育出有教養的孩子,很有可能讓孩子的性格特質中出現更多不必要的叛逆。大家對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小兔媽媽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