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和孩子班裏小朋友聚會,有家長問我家女兒:你和你媽媽怎麼像朋友那樣好呢?
女兒嘴角上揚、笑成了一朵花:我媽媽就是我的朋友,我們每天都會分享呢!
看着她開心的模樣,我很慶幸,一直堅持做親子分享。
堅持每天親子分享,讓我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也讓我更瞭解孩子、懂得孩子的想法。
1.“問題”孩子曾讓我擔心、發愁
因為家人工作的原因,我家女兒從出生到3歲間就已輾轉了4個城市。
對於成人的我們來説每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居住環境,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對於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即使有家人陪伴。
剛熟悉的小夥伴轉眼就分開了,剛熟悉的環境一下子就變了,周圍的人和物時常是陌生的。
孩子2歲左右時,我發覺她在外面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在家裏容易對我們發脾氣。
帶她去外面玩時:
到小朋友堆裏,她會牽着手嚷着要離開;
別的小朋友想和她玩,她會快速躲開;
有次一個剛會爬的寶寶蹭到她跟前拉她,她竟然嚇哭了 ......
在她身上完全沒有初出茅廬、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
而在家裏時,脾氣説上來就上來,和她溝通很難。
那段時間我特別擔心,常常失眠。
怕孩子會因此成為問題孩子,長大後性格、心理會受到影響。
怎麼辦呢?
後來我學習了兒童心理學的內容,便嘗試着根據孩子的情況,開始和孩子每天做親子分享,希望藉此瞭解孩子、引導孩子。
從2歲開始,我們堅持每天親子分享,並自此養成了習慣。
2.堅持親子分享,讓問題得以化解
每天睡前的時光,是我們用來放鬆做分享的時刻,一起分享當天的事或感悟。
最開始是我先分享,女兒從不願意分享到試着分享,現在則是盼着分享、搶先分享。
起初,我會分享一些當天經歷的開心、好玩的事,慢慢地孩子也不再拒絕分享,學着把覺得好玩的事分享出來。
後來,我引導她認識、表達不同情緒,比如遇到了什麼事讓自己覺得不開心、難過,為什麼不想和小朋友玩,為什麼想發脾氣等。
在分享中,我瞭解了孩子的想法,懂得了她的敏感,也鼓勵她去嘗試。
在分享中,孩子學會了表達,得到了自信。
記得有一次出門遇到鄰居家的哥哥,哥哥想和她玩,女兒卻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和他玩。
我鼓勵她很多次無果,最後想發脾氣但還是忍住了,覺得孩子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分享的時候,孩子告訴我,鄰居家哥哥看到她的玩具總喜歡上來搶,她很不喜歡,覺得那樣沒禮貌。所以不想和他玩。
明白原因後,我鼓勵孩子想一想有沒有解決方法。
孩子認真想了後告訴我,可以直接跟哥哥説想玩別人玩具要有禮貌地借,如果他不改就不再和他玩。
後來女兒和鄰居哥哥成了好朋友,男孩對她很有禮貌。
慢慢地,孩子變得願意去外面玩了,在一次次嘗試中找到了玩耍的樂趣。
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喜歡錶達自己,我們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容易。
3.親子分享,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從2歲到現在,我們每天的親子分享已堅持了近4年。
因為分享,我們無話不談,女兒把她在學校的事情、感受,還有和好朋友的點滴分享給我,我把自己日常工作、學習的感悟講給她聽。
我會給她做適當引導,女兒也會給我提意見。
因為要和孩子分享,我持續學習育兒知識,也不斷提醒自己要做好榜樣。
孩子也因此和我關係親密,什麼都願意跟我講。
亞里士多德説:“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因為親密的親子關係,我和孩子間的溝通基本沒有大礙。
而教育學家王人平也説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切教育都等於零。”
未來,我還要把親子分享堅持下去,希望它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度過迷茫期,也能陪着孩子健康幸福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