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也會有分離焦慮症?碰到這種情況不要慌,一篇文章教你怎麼做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健康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會發現:當自己離開以後,寶寶就會哭鬧不止,有的時候甚至自己去個廁所寶寶都會哭着不讓自己走,那麼寶寶出現這樣的情緒是為什麼呢?

其實當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是因為寶寶已經有了分離焦慮症,那麼首先第一步,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分離焦慮吧!

分離焦慮其實指的是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關係以後,然後在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不安或者不愉快的一種情緒反應,以此來表示拒絕分離,同時這又稱之為離別焦慮。這種分離焦慮最常見於嬰幼兒及學齡前期。

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安全感往往還沒有建立完全充分,所以經常會在熟悉或親近的人離開的時候,感覺到不安全、緊張或者害怕,外在行為常表現為哭鬧、發脾氣。害怕陌生人的這種心理感受大約從孩子8個月大時才會開始產生。

等寶寶到了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的心智發育才能夠讓他們意識到,那個經常照顧自己的人,暫時不在他的視線範圍內,也不會永遠地消失。儘管如此,當父母遠離孩子的時候,他有一點兒害怕也是正常的。

這種情況會在孩子幼年時期持續出現,這種害怕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減輕,一般情況來説,大約在孩子五六歲時,會完全消失。

如果孩子超過了正常擔憂外的焦慮反應,那麼我們建議父母可以用以下的這幾種方法:

1、玩捉迷藏

當孩子還是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即使我們看不見,但被我們藏起來的東西還是會一直在那兒。你可以和寶寶一起玩一種類似捉迷藏的小遊戲,比如你躲起來,但是你一直在跟孩子説話,孩子就知道你還在那兒。你躲到毯子下面,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孩子就會知道你在毯子下面。

孩子也可以自己躲起來,然後被你找到。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要清楚地告訴他你要去哪兒,比如你可以説:“現在媽媽要離開卧室去客廳了。”即使你去了另一個房間,也要和孩子説話。因為你的聲音就像一條安全紐帶,能讓孩子以自己的節奏理解分離,這樣才不會讓寶寶因為你的離開而哭鬧不止。

2、不要嘲笑孩子

千萬不要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不要認為“這是胡鬧”或者“如果我裝作若無其事,孩子就會沒事了。”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因為你的態度有可能會加劇孩子感覺被拋棄的一種焦慮症狀,我們需要做的就去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要求孩子自己去調整情緒狀態。

3、改變你對分離的看法

一般來説,在分離的時候,父母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認為分離對於孩子來説是有害的,而且在分離的時刻,父母顯得很憂傷,那麼當寶寶把這種細微的情緒被捕捉到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分離是一件壞事而會越發的哭鬧,這就會導致分離顯得更加艱難。

但是如果父母認為分離對於孩子的未來是積極的,這樣就會讓孩子將獲得更多的獨立性,讓孩子的內心將會變得更加強大,這樣也能更容易與孩子分開。

4、逐漸分離

當然,分離也是需要逐步進行實現的,一開始分開半個小時,然後一個小時,以此進行類推。當然了,你要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信心,孩子將學會接受分離,迎接新鮮的事物。

你也終有一天會看到,孩子帶着坦然面對分離的勇氣和力量繼續前行。當你為孩子感到驕傲的時候,孩子也會感到更加的安心,敢於面對更長時間的分離。

5、就説一句再見

當你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不要讓氣氛變得很凝重,不要説:“是的,我知道分離真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孩子會認為分開真的會有危險。同理,也不要花太多時間糾結去留或安撫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寶寶約定一個分離的儀式。

例如,緊緊地擁抱一下孩子,親他10下,把手指伸到孩子的頭髮裏撫摸孩子的頭,和孩子蹭蹭鼻子,等等。約定一句你和孩子都同意的告別語,比如“等會兒見”或者“晚上見,就像往常一樣,到了幾點我或者爸爸就來接你”。

同時,告訴孩子你是很愛他的。隨後你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了,隨着不斷地重複這種分離儀式,你將營造更為輕鬆的氛圍,這會成為你和孩子每次分別時的小默契,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

父母對於孩子來説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會捨不得與爸爸媽媽分開,而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更好地鍛鍊自己的獨立性,而不是一味地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