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安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晚飯後,我在樓下的活動區溜達,有個五六歲的男孩在健身器材邊爬上爬下,忙的不亦樂乎。
可沒多久,傳來一陣尖叫聲。
原來,男孩不知不覺爬到了攀爬架的最高處,他死死拽住欄杆,嚇得尖叫不已。
他拖着哭腔説:我下不來了......
幾米遠的長椅上,男孩父親回道:“你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啊。”
男孩試探着挪動腳步,但是發覺腳下踏空,哭的更厲害了。
父親也急了,大吼道:“就這麼點高,男孩子哭什麼哭!”
這對父子陷入了漫長的僵持,父親堅決不肯伸手幫一把,哪怕孩子已經哭的聲嘶力竭。
父親想必是希望孩子能夠勇敢,而不是動輒哭泣求助。
但是,在孩子幾乎崩潰的情緒下,這樣的逼迫只能適得其反。
李玫瑾教授説過,十二歲之前的性格培養,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
但是,我們希望具備的那些美好品質,卻並不是逼出來的。
養育孩子,最忌過猶不及。
10歲之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
逼孩子外向
“這孩子哪都好,就是內向了點。”
內向的孩子,似乎一直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一種“上不得枱面”的次等人格。
所以,有很多父母煩惱不已,甚至為了改造孩子,使用雷霆手段。
浙江某個火車站裏人流密集,一個男孩孤零零的哭泣,身旁沒有任何大人陪伴。
民警覺得奇怪,就上前詢問,可孩子卻不肯吭聲。
後來,男孩終於開口了,原來是爸爸把他帶到火車站,並且“扔”下了他,目的是為了練練他的膽量。
據男孩媽媽説,孩子性格一直比較內向,在學校也不愛跟同學説話。
父親想必是恨鐵不成剛,才用了這麼激進的方法,希望陌生的環境,能夠刺激孩子的改變。
然而,內向就一定代表着缺陷,需要費力矯正嗎?
100年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他指出:“兩種性格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外向的人通過社交獲取能量,內向的人能量來自內心,更習慣安靜和獨處。
換句話説,外向和內向,都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
可是,相比外向的招人喜歡,內向孩子卻揹負了太多的偏見。
他們在標籤下成長,不斷地被批評和糾正,時常感到自卑和無措,最終成為自己也很難接納的人。
內向的孩子,外表沉靜,可他們知道,他們有一個內心的小世界。
這個世界鮮活生動,提供給他們源源不斷的指引和滋養。
作為父母,學會接納和欣賞,我們才能看到屬於內向孩子獨特的光芒。
逼孩子懂事
最近看了一檔兒童運動真人秀,7歲的女孩瑞娜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是隊長,也是立定跳遠的種子冠軍選手。
可惜,瑞娜起跳時不小心踩到線,錯失了本該到手的冠軍。
得知結果後,瑞娜默默轉身離開。她輕輕捂住臉龐,兩手拼命扇風,努力剋制情緒,阻止快要湧出的淚水...
就在這時,隊裏的另一個男孩拿到了跳遠第二名。
瑞娜立刻起身,微笑着恭喜隊友,笑容燦爛到彷彿一切都煙消雲散。
可是,目睹這一切的陳立農,卻為瑞娜的懂事心疼到哽咽。
終究只有7歲而已,她要多麼剋制,才能夠忍住淚水,若無其事的去為別人喝彩。
瑞娜的剋制,讓陳立農看到了那個童年的自己。
家境普通的他,常常要跟着父母出街擺攤。他比同齡人更成熟,想的更多,努力成為大家口中稱讚的懂事的孩子。
可是,長大之後才發現,那些揹負的壓力,給了他無比沉重的的童年。
懂事,似乎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讚美。
那代表着孩子的體貼周到,包容自持。
懂事的孩子,不會提過分的要求,不會表達過激的情緒,他們稚嫩的外表下,有着一顆超越年齡的玲瓏心。
可懂事的孩子,內在卻很辛酸。
《奇葩説》中肖驍曾説:
“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每個孩子早晚都會長大,只希望他們腳步放慢一點。
在能夠張揚的年紀,能夠活得不必那麼懂事,只需要單純快樂就好。
逼孩子獨立
真正的獨立,是被愛得夠了,主動選擇更寬廣的世界。
而不是在親人的逼迫中,活得孤立無援。
紀錄片《不好説特想聽》中,27歲的天天是一位時尚公關。
他從創業開始,經歷了窘迫付不起房租,當客户全年無休的“私人保姆”,為了拿項目喝酒到胃出血...
但是,他從來沒有跟家人提過。
因為獨立,是他成長中唯一的選項。
小時候學旱冰,他不停地摔跤,媽媽卻堅持不肯去扶。
從小學開始,他必須自己騎車上學,因為沒有人會陪。
十八歲後,他獨自去往英國,家裏不再提供一分錢。
媽媽認為,逼他去跌撞,看他去挫敗,是鍛鍊獨立的最好途徑。
有許多父母,像天天媽媽一樣,擔心愛和温情會阻礙孩子。
然而,心理學認為,真正的獨立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自然長出來的。
愛是孩子精神的養分,只有被餵飽了,踏實了,才能夠產生自由,學着去獨立。
片中,媽媽回憶起為數不多的母子温情時,天天突然崩潰失控。
他流着淚説,我受不了這個...
每個被逼獨立的孩子,外表看似堅硬,內心都是極度缺愛的小孩。
那個小孩,孤獨無助,從未長大。
就像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所説:“人格上的獨立,始於情感上的依賴。”
希望孩子獨立,就讓他先學會依賴;
希望孩子離別,就讓他先相信愛。
逼孩子堅強
前段時間,閨蜜兒子在學校劃傷了手臂。
可他用袖子遮蓋着,回到家一聲不吭,原本只要簡單的處理,最後竟拖到紅腫化膿了。
閨蜜紅着眼睛給孩子消毒,既心疼又懊惱。
孩子不開口的原因,她心知肚明。
小時候,孩子剛學走路總摔跤,哭着奔向她時,她告訴孩子,男孩子不許掉眼淚。
上幼兒園,別的父母和孩子依依不捨,只有她呵斥孩子要堅強,轉身頭也不回。
有一次,兒子被玩伴推倒,又委屈又害怕,她裝作看不見,直到兒子自己爬起。
時間久了,那個動不動包着眼淚的孩子,果真堅強很多。
他很少訴苦,更不會輕易展現脆弱。
可同時,她發現,再也看不透孩子的世界。
武志紅説過:“脆弱是非常珍貴的一面,甚至是最美好的部分。”
脆弱是孩子面對不安時,最真實的情緒流露。
就像那道傷口,允許它的出現,看見它,處理它,才能夠真正治癒它。
不允許孩子表達脆弱,會讓孩子封閉自己的感受,否認真實的自己,變得麻木起來。
可那些積壓的恐懼、悲傷和哭泣,並不會消失,它們躲進身體,慢慢紅腫發炎,再也無法癒合。
每個表露脆弱的孩子,都是真實而可愛的,他們的內心毫不設防。
父母的接納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們修復傷口,重新振作起來。
唯有這種在撫慰和愛中,滋生出來的堅強,才能夠支撐着孩子帶着脆弱,也能夠勇敢前行。
養育的路上,我們似乎總容易着急。
我們推着孩子走,拉着他們跑,要他們獨立,要他們堅強,要他們懂事...
就好像,我們能夠催熟孩子的成長。
然而,孩子的成熟自有節奏。
真正讓孩子走向成熟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我們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提供陽光雨露,給予他們需要的愛,然後緩緩地等待花開。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本文編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