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七不責”精彩智慧,每個都有心理學基礎,你做到幾個?

前兩天幾個寶媽帶着孩子郊遊,野餐的時候,一個上二年級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飲料,灑在身上不少。他媽媽當着大家的面,一個勁的數落孩子:這麼大了還慌慌張張的,還不如幼兒園的寶寶。

眾人勸媽媽別説孩子了,結果寶媽來了一句:“就得鍛鍊他抗壓能力,當面教子,背面教妻嘛!”看着孩子紅紅的眼圈,只能嘆息,為什麼如今流傳下來的古人教育俗語多是這些“謬誤之辭”,真正精彩智慧的古語倒少為人所知呢?

明代著名學者呂坤所著的箴言體文集呻吟語裏面有“愛子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如今看來與時下流行的“正面管教”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做到的父母還真的不多。

對眾不責: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對眾不責就是不在公共場合或者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很多人以為,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可以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事實上,這樣的數落會讓孩子有一種被“示眾”的感覺,會嚴重的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時候,孩子要麼低頭不語,要麼頂嘴反唇相譏,也有些孩子會表現出滿不在乎。

無論孩子是哪種反應,都沒有達到家長期望的“抗壓”效果。孩子低頭不語是在走向自卑,反唇相譏往往代表着“憤怒”和“對着幹”,而滿不在乎更不是“抗壓能力強”,而是已經“自暴自棄”。

記得英國凱特王妃曾經因為喬治王子在Pippa的婚禮上調皮搗蛋,把他帶到無人處單獨教育,被記者拍到。這就是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出錯時,最好的處理方式:把他拉走,私下教育溝通。

愧悔不責:管好嘮叨的嘴

愧悔不責就是孩子已經在為此事懊悔,就不必再責備增加他的悔恨了。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知道錯了,當然不會再繼續責備。但事實上,一件事情嘮嘮叨叨説上好幾天的父母並不少見。

不斷嘮叨孩子的錯誤,並不能讓孩子儘快改正,反而會降低你語言的分量,讓孩子只想遠離。心理學有個詞叫“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想想上次在自己媽媽嘮叨的時候,哪怕自己知道自己有錯,是否也不願意承認,甚至變本加厲?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也會有同樣的結果。

事實上,愧悔是負能量最大的情緒之一,當孩子陷入這樣的情緒,千萬不能繼續強化它,而應該把這種後悔的情緒向積極的方向轉移,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比如:孩子拿水杯時打翻了水,他已經非常愧悔。這時要做的絕不是説他“怎麼這麼笨”,可以給他個杯子,讓他嘗試一下,怎樣放、怎樣拿能儘量避免打翻?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放在積極的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懊悔上了。

暮夜不責、飲食不責、疾病不責:別變成“爬行動物”

這三不責指的是睡覺前、吃飯時、生病時,不要責備孩子。

從理論上講,大家都能明白在這些時候責備孩子,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好處。睡前責備孩子會難以入眠,吃飯時責備影響消化,生病的時候責備更是雪上加霜。

但真能做到的父母真的不多,吃晚飯的時候討論考試成績,睡覺前因為剛剛的作業生氣,感冒了又抱怨孩子不聽話穿得太少,這些不就是很多家庭的日常。

“知易行難”,確實如此。雖然知道這些時候責備孩子沒什麼好處,可就是忍不住。這是心理學上的“爬行動物”腦在起作用。當爬行動物腦起作用時,負責思維的大腦處於停頓狀態,您正靠着動物本能在指責和嘮叨。

而這樣不經思考的責備,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巨大的傷害,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身高發育,甚至影響免疫系統,使孩子更容易生病。

當您忍不住發火的時候,深呼吸,看看周圍,數出五種顏色,強迫大腦開始運轉,再默背一遍“愛子七不責”。這個時候大腦已經奪回指揮權,您自然可以理智的選擇如何跟孩子溝通了。

歡慶不責、悲憂不責,孩子激動時的説教是無效的

歡慶不責、悲憂不責,指的是孩子在特別開心或者非常傷感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筆者有個閨蜜的孩子是黏液質的性格,容易心情低落。這時候閨蜜總是忍不住責備:“怎麼又不高興了?這麼小家子氣!”結果孩子不但沒有越來越堅強,反而更加玻璃心了。

特別在有男孩的家庭,每當孩子傷心落淚的時候,總有家長要在旁邊數落、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

事實上,不但是在孩子傷心憂愁的時候,在所有處於“激動情緒”的時候都不適合責備。因為這些時候,孩子的耳朵都處於“封閉”狀態,大腦無法思考。這個時候聽到的任何責備,孩子只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逃避”,一種是“戰鬥”。

選擇逃避的孩子會封閉內心什麼都“不聽”,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會盡量避免讓父母知情——“下次絕不讓他再抓到我”;選擇戰鬥的孩子會埋下憤怒的種子,下次他會重複他的錯誤,或者直接跟你“對着幹”。

當您發現孩子的情緒處於“激動”狀態,或者您自己的情緒處於“激動”狀態,都不適合處理問題。不如把問題擱置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等大家都情緒穩定的時候,再來討論和解決,效果會好很多。

總有家長看完“愛子七不責”會有疑問:這些時候都不責,還有什麼時候能“責”的?其實也確沒有必要“責備”孩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不在於“責”,而在於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做法。

選一個孩子和家長都挺平靜的時間,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討論錯誤和問題,並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這才是最理想的“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74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七不責”精彩智慧,每個都有心理學基礎,你做到幾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