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草藥分公母,善散虛寒,尤其脾、腎之寒氣,古籍説不可見火
隨着天氣的慢慢轉涼,周圍的“寒氣”也是漸漸的增多,如果有臟腑虛寒或者關節“寒氣”凝聚的人這個時候是最難過的,因為別人可能還穿着單衣甚至短袖,自己卻因為比較怕冷所以早已是裹上了厚厚的衣物,穿衣方式彷彿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實寒”日久也會形成“虛寒”,如果經常的怕冷、陽氣不充足大部分是屬於“虛寒”,這一類人養生不僅需要祛除寒氣,還要適當的提升陽氣,增強自身體魄,在傳統的中醫養生理論中就有一種中草藥善於散虛寒,尤其是脾、腎之寒氣,用它養生可以提升陽氣,温脾腎,通經散寒,暖腰膝,散胞宮寒氣,這一物就是丁香。
在很早的古代是沒有丁香這種植物的存在,它原產於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地區,後來我國南部地區引種栽植,待花蕾由青色專為鮮紅色時採收,曬乾後的丁香以個大、飽滿、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的為佳。
在古今書籍中都提到丁香養生之功,如“主冷氣入腹”、“温脾胃”、“暖脾腎”等記載,《日華子本草》還提出丁香“暖腰膝,殺酒毒”,綜合古人的經驗以及現今的發現,丁香養生主要有3類益處。
脾胃位於中焦,是“氣”上下通行的樞紐,正常情況下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如果寒邪或者虛寒積聚在脾胃則阻礙胃正常的升降,胃氣上逆太過則容易吐或者打嗝。
而用丁香養生在古籍《本草蒙筌》中記載“主氣逆”,在《本草經疏》中提到“辛温暖脾胃而行滯氣”,又加之可以温脾胃,所以適宜胃寒氣滯的人養生,並常與柿蒂、人蔘、生薑搭檔。
在中醫文化中有一個詞有兩種含義,很容易就容易混淆理解,這個詞就是“温經”,兩個含義一是温通經絡,二是除經期之寒。包括古今很多典籍、養生書籍中都是混淆使用,而用丁香的“温經”之功包括上述的兩層含義。
中醫文化有句經典“通則不痛,通則不痛”説的就是經絡,能讓經絡不通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主要説説丁香是如何通經絡的。寒氣聚集在脾胃則也會阻礙脾胃經絡的運行,丁香善於散寒,散脾胃寒氣的同時也清除經絡的寒氣,此用途中丁香與黨參、白朮、茯苓搭檔,如果寒氣不易散去則與肉桂搭檔增強“散寒”之力。
丁香温經的另一重意思是除經期的寒氣,寒氣如果影響胞宮則經期不暢,經期有寒則血寒,容易出現血的“因寒而瘀”。用丁香養生可以温經散寒,寒氣散則經期自然通暢,一般用丁香搭檔當歸、川芎、紅花一起養生。
在中醫文化的基本理論中,腎是一身陰陽之根本,也就是説主管調節全身的陰陽平衡,而陰陽失衡也同樣是腎臟失調的一種體現,陽氣的不足就是其中一種,但因為性別的不同所表現出的往往也不盡相同,因為“腰為腎之府”,所以腎中的陽氣不足則容易腰膝怕冷、怕涼,而女性多表現為胞宮的陽氣不足而虛寒。
丁香養生暖腰膝、散女子專有的寒氣其實就是提升陽氣,一般單獨用丁香泡水喝則“力緩”,與附子、肉桂、仙靈脾則更佳;也可以用丁香與肉蓯蓉、仙靈脾以及鎖陽做搭檔。
俗話説凡事不是絕對的,用丁香養生也符合這個道理,因為並非每個人都可以用它養生,因為丁香辛温而提升陽氣,所以陰虛內熱的人不要用它養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説氣血過於旺盛的人不要用它;《本草經疏》提出有“火熱”的人不要用它。還有就是丁香不要與鬱金做搭檔,再就是丁香在3至6克之內合理的使用並無不良記錄,但超量則不同。
現已進入秋季,天氣轉涼,雖然丁香養生可以除寒氣但終歸不是養生的上等策略,養生最好的方法還是加強自身體質,做到提前避免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