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五個“坑” 中醫教你避
見習記者 林樂雨 通訊員 張玥潔
進入深冬後,人體生理功能和食慾等都會發生變化。中醫講究天人相應,就是應時、應地、應節、應人。順應節氣,合理調整飲食起居,保證人體所需營養,對提高機體耐寒能力和免疫力十分必要。
但許多人不瞭解自己的體質,也沒有根據年齡、所處之地來定製進補方案,補了但營養難以代謝,甚至產生不良反應。對此,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喜德為本報讀者梳理了幾大誤區,幫助大家科學進補。
誤區一:以藥代食
不少人認為,進補就是吃中藥,更有甚者用補品代替一日三餐。
相對來講,食補比藥補更温和,如沒有特殊疾病,最好採用食補。即便真的需要藥補,也要對症下藥,胡亂進補只能加重病症,尤其是老年羣體,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誤區二:越名貴越滋補
一些人不惜花高價購買燕窩、魚翅等進補。其實,這些昂貴藥材進補功效未必就好,而很多日常食物也有食療價值,如鐵棍山藥、板栗可健脾胃;紅棗、桂圓可養血安神等。
不要以價格分高低,關鍵看自身哪項功能較差,根據體質選擇相應補品。
誤區三:不分地域
地域不同,氣候差異大,進補也各有側重點。
西部及北方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用温熱之味,如牛肉、羊肉、蔘茸等;氣温相對較温暖的長江以南地區,日常進補應以清補甘温之味為主,雞、鴨、魚類是不錯的選擇。
誤區四:過量食用
有人説,多吃點補藥總是好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殊不知,過量進食補藥,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反而傷身。
肉食雖然可以給身體增加熱能供給,但一味進補肉類,會影響體內營養平衡。同時,肉類不容易被消化,吃太多腸胃有負擔。進補過度,也容易給心腦血管增加負擔,造成嚴重後果。
誤區五:不注重生活調整
中醫提倡養生進補,除了食補、藥補外,還包括運動鍛鍊、起居和精神調整等形式。
適度運動、順應天氣調整起居,都能夠促進腸胃吸收,提高新陳代謝,強身健體,增加免疫力。只有在進補的同時堅持運動和起居調整,補品才能更好地在體內發揮作用。
作者:林樂雨 張玥潔
來源: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