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不該打的問題,是人們長久以來爭議的一個問題,其實更多時候,我們應該用嚴慈相濟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説過,當孩子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行為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打,不然的話等孩子長大之後恐怕也難以改正。
姐姐家裏有一個可愛的寶寶,今年三歲半,因為工作忙,所以孩子一直由姐姐的公公婆婆來照顧,兩位老人對孩子可謂是有求必應,但當我前幾天去他們家做客時,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因為不常去孩子的爺爺奶奶家,所以孩子對我不熟悉,見到我也不願説話,當我找一些話題來和他時,他又不耐煩的跑走了,我當時覺得可能是孩子有點內向,但在吃飯的時候,我卻被震驚了。
在餐桌上,孩子吵吵鬧鬧,不願自己吃飯,要奶奶來喂,吃了幾口又跑到爺爺的懷裏要爺爺來抱着,要這個要那個,可是把菜夾給他,他卻又不吃了,我告訴他吃飯的時候要安靜,要做一個可以自己吃飯的乖寶寶。
但孩子聽了這話之後,掙扎着要離開爺爺的懷抱,''哼''了一聲,就跑走了,臨走之前還瞪了我一眼,孩子的奶奶見狀,忙跟過去,孩子的爺爺很無奈的嘆了一口氣。
其實姐姐之前也和我提起過孩子的情況,擔心爺爺奶奶的溺愛會害了孩子,這種擔心並不是全無道理。
當孩子有了以下的行為,家長該打還是要打的
沒有規矩
古時候的人們就很重視家風和家訓,這些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有良好的習慣,為人處世有規矩,而現如今,我們更應該重視規矩。
孩子的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體現出來的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風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定下合理的規矩,有助於孩子素質的提高,也能讓孩子在走向社會之後很受歡迎。
嬌慣、溺愛、縱容
俗話説''隔代親'',很多時候確實如此,很多時候,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狠不下心來教育孩子,無止境的嬌慣讓孩子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不懂得珍惜和尊重。而家長,則要採取恰當的手段,及時制止這種行為。
愛摔東西,愛發脾氣
很多家長以為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其實不然,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2歲之後就已經到來了。
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開始逐漸認識自己,也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加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也不強,當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發脾氣,摔東西。
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聽孩子的需求,如果需求不合理或是無法滿足,就要耐心的教導孩子,可要是教導不起作用的話,就要適當的採取一些嚴厲的方式讓孩子明事理了。
經常''威脅''自己的父母
如果壞毛病不能及時解決,那麼它不會消失,反而會變本加厲,就像2歲的時候愛發脾氣,那3歲時,就會更嚴重。
這個時候的孩子,變得''聰明''了,他們會在人多的時候向你提出願望,若是無法滿足,就會哭鬧,耍賴,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很尷尬?是不是就會盡力去滿足孩子的要求了呢?這樣是不對的,只會讓孩子在嚐到甜頭之後下次繼續。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不去理會他們,待孩子冷靜了之後,再講明原因,要讓孩子懂道理。
育兒是一個長期反覆的大工程,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能''一打了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通過''打''讓孩子懂得道理、獲得成長,才是正確的育兒之道。
各位家長,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