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林跟我訴苦,他家有個7歲的小男孩,孩子小的時候很活潑,經常氣的兩口子哭笑不得,但是隨着孩子年紀慢慢長大,變得越來越不愛和父母交流,性格也越來越內向,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和孩子嘗試溝通,孩子也是很敷衍的態度,夫妻倆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想知道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又仔細詢問了一番才知道,夫妻倆在孩子小時候,教育方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比如孩子不愛吃胡蘿蔔,媽媽就跟他説“你要是不吃,就長不高”;孩子喜歡游泳玩水,媽媽卻説“游泳很危險,你不要去”;孩子作業出了錯,媽媽只會説”教了多少遍還不會,你怎麼這麼笨“;孩子玩的無聊了,想讓爸爸陪陪自己,爸爸卻很嚴厲的説”不要碰我的電腦,沒看見爸爸在工作嗎,等會再説“。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在意自己,也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且在父母常年累月的打擊下,孩子性格上逐漸暴露了這3個缺陷:
1、和父母關係逐漸疏遠,不信任父母;
2、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是錯的;
3、性格內向,不愛和人溝通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台灣知名親子教育專家陳孜虹老師在《有愛好好説》中指出:
當聽到父母那些最令人討厭的否定語時,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34%的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不願開口説話;只有24%的孩子會感到後悔,開始自我反省;4%的孩子會沒有感覺,什麼都不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責罵。
並不是地打擊才能推動着孩子前進。有研究表明,正確的反饋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並能讓他們直面自己所犯的錯誤,甚至正確的誇獎方式可以引導孩子們努力學習,變得更堅強。
“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這是從小到大,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這種“好”有時候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束縛。家長在為孩子好的時候,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的這種愛,孩子是否接受?如果孩子不接受,能否換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把”不要做這個,否則你就...“改成”這個方法也不錯,但媽媽覺得你這樣做會更好“,把”教你這麼多遍怎麼還不會“改成”媽媽知道我的寶貝最聰明瞭,肯定很快就能學會,媽媽再給你講解一遍幫你鞏固一下。“
家長與其用一種孩子不願意或是讓他們覺得反感的方式,不如順應孩子的成長特點,選擇一種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或許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教養習慣讓孩子產生不好的行為和性格特點,積極向上的教養至少更容易產生良好習慣的孩子,希望父母對孩子更多的賞識和鼓勵,而不是打擊和責難。
另外,家長不要只用放大鏡看孩子的缺點,也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待孩子的優點。經常被表揚的孩子會更有自信心,對於孩子性格培養大有好處。當發現孩子取得進步了,家長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對孩子説一聲:“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