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有青春期孩子, 家長不能做的4個行為, 還不清楚的趕緊來補習!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健康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為了證明自己能做主,多數情況不願意順着父母的意思走,因為孩子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在這個時期有哪些行為是不受孩子待見的呢?作為家長又該怎麼和孩子相處呢?以下4種行為,你一定要注意!

批評孩子的行為

有位學生去補習班補習,在公車上睡着了,老師打電話到家中查問,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訴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網,那麼晚睡!”

雖然媽媽説得都對,但當父母轉到道理後,得到的卻是孩子對你的不滿。本來孩子應該責備自己,但因為被罵,他開始遷怒,將倒黴的氣轉到你身上,覺得父母也該負責!

建議媽媽們換個角度想,改以獎勵的方式, 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問題,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孩子很可能被情緒帶着走,坐過站就乾脆不去了。

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產生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子女通常會參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會問“為什麼”,反而不會去想對自己有何好處,尤其是和媽媽關係親密的兒子,此時會把媽媽看扁,甚至和媽媽對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結論是媽媽説的,為了證明自己能做主,也會有其它好主意,絕對不會順着媽媽的意思走,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所以媽媽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承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不信任子女

越信任孩子,孩子越會讓你信任。 即便孩子曾嚇唬你:“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你!”哪怕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學影響,你依然要對孩子所説的話,要99%相信,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當然,這並非意味着媽媽就不能查證,或再次確認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當發現孩子這陣子行為比較浮動,可試着關心他:“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同時努力找到共同的話題點。

偷看隱私

為了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又擔心,擔心就忍不住去問,問了就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 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 ,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個女孩提到,母親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事實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孩子也會很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或日記。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

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説。”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