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的性格是先天的,但其實在現代教育學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對於青少年兒童的心理成長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她認為所謂兒童的性格就是與外界相處的一種一貫方式,而孩子在先天的時候是不會與外界進行交流的,因此性格是完全後天培養的產物。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尚未養成性格之前,大概在0~6歲期間,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就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而如果過了這一階段性格再想做出改變就非常的難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李玫瑾説:“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因此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有一些不正確的性格和品質的表現,那就一定要及時糾正,尤其是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別等孩子長大了再後悔。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孩子有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

一、説謊

從統計學上講,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説謊。

在三歲左右,有近1/4的孩子開始學會説話,而年齡達到12歲之後,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編造出一個完整而邏輯自洽的謊言。

如果家長不能發現其中的漏洞,那就很可能被孩子矇騙過去。其實孩子説謊本身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事情,這代表着孩子本身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但如果孩子的謊言沒有得到家長的正確對待,讓孩子覺得能夠通過説謊獲得好處,那孩子就很可能讓本能性的説謊演變成了原則性問題。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二、用哭鬧威脅家長

第2類值得家長重視的孩子的錯誤行為則是用哭鬧威脅家長。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哭鬧有兩種,一種是向家長表達自身需要幫助,通常體現在孩子三歲之前;而三歲之後的孩子在哭鬧時卻很可能是在威脅家長了,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哭鬧一定要仔細區分,防止孩子在哭鬧中獲得好處並因此產生認知問題,覺得只要自己哭鬧就一定能夠威脅到家長。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三、主動向家長動手

孩子最開始向家長動手往往並非出自惡意,而是情緒問題,但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落實到了實際又沒經過家長的及時校正和懲罰,那孩子很可能就會覺得這並不是問題,因此原先簡簡單單的情緒問題就會逐漸演變成原則問題,很可能導致孩子在以後成為一個不孝的人。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四、不遵守規矩

對於很多家長來説,只要沒有造成實際的惡劣後果,孩子小小的不遵守規矩似乎並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其實是否遵守規矩卻是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良好生存並適應的重要指標。人天生是嚮往自由的,是不想遵守規矩的,但人想要在社會上生存,卻一定要服從規矩。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想違反就違反,不想遵守就不遵守,那在未來也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無法無天目無法紀的人,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意識到規矩應該得到遵守,違反要付出代價。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壞習慣卻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優秀的家長一定會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品質和道德教育,幫助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礎。

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的0~6歲期間抓住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對孩子的性格品質進行良好的培養,才能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遠,成為更受人喜歡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4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着,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