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不少,老百姓手上有了餘錢,但是在某些家庭,還是存在一些老人,她們總喜歡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還美其名曰“節約是美德”。
在她們的認知中,穿別人的舊衣服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也不是買不起,它純粹是一種理念而已。
至於危害,這些人總是習慣性的回一句:“我們當年就是穿舊衣服長大的,不也照樣長大嗎?”不知從何時開始,矯情這個新名詞反而成為她們的口頭禪。
婆婆總是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兒媳忍不住:日子沒發過了!娟娟是一名初中數學老師,平時工作比較忙,不過收入不菲,算上假期輔導的話,一年至少30萬。
有了孩子之後,因為不放心找保姆,於是將婆婆接到家裏,專門負責照料寶寶。本來一切都很完美,婆媳關係融洽,丈夫也負責任,可就在前段時間,老人與娟娟爆發了一場激烈爭吵。
娟娟直言:日子沒辦法過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其實事情一點都不復雜,也許是過去窮怕了,娟娟的婆婆一直喜歡撿別人的舊衣服,小區鄰居的、親戚的、朋友的。如果只是自己穿,那也就算了,關鍵是她還要求寶寶穿,這讓娟娟實在無法接受。
“我家雖然算不上大富之家,但至少新衣服還是買得起的吧?您錢用完了可以跟我説呀……”娟娟多次試圖與婆婆講道理,卻遲遲得不到回應,而且屢教不改。
娟娟表示,她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態,畢竟當初那個年代確實不容易,愛人又是一家6口,老人能把他們拉扯大,不節省肯定不行。
可是現在早就不是當初那個年代了,沒必要那麼節省,再加上現在外面疫情那麼嚴重,誰知道那些舊衣服遭遇過什麼?萬一清洗時沒有100%滅菌,導致寶寶患病,誰能承擔的起這個責任?
一個關注衞生,一個在意節約美德,自然説不到一起。
事實上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家庭都發生過,老一輩的思想是“差不多就行”,而年輕人喜歡精益求精,將一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能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開始穿舊衣服呢?
孩子為什麼不能穿別人的舊衣服?與節儉無關,心理上才是大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首先説答案:不可以,這與浪費、節約之類的美德無關。
正如前文娟娟想的那樣,舊衣服之前遭遇過什麼,上面有多少細菌,我們一概不知。哪怕是朋友的衣服,經常清洗,那她在決定不要時,會不會隨手往地上一扔或者用來擦髒東西?這些都是無法預測的。
至於清洗,大家能做的無非就是洗衣機加點洗衣液,誰還會拿酒精消毒嗎?明顯不可能的事情。
細菌雖然微小,但只要進入寶寶的身體,就有可能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傷害,到時候需要的可就不是一件衣服錢了。就算是最小的感冒,進一趟醫院都得大幾百,甚至好幾千,孰輕孰重,大家心裏應該有一杆秤。
至於老一輩總説的“過去如何”,我們可以用“倖存者效應”來解釋,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信息傳播基本靠人力或者報紙,其覆蓋面之小,可想而知。
很多問題因為沒有專業部門統計,所以一點都不起眼,因此,在倖存者眼中,不知道等於不存在。10%的概率與20%的概率對他們而言,基本差不多,只要沒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安全的。
在這種情況下總結出來的經驗,又有幾分可信度?
兒童心理學領域,看似神秘,其實很多發達國家早在20年前就開始重視起來了,我們起步比較晚而已。
孩子從小穿別人的舊衣服,往往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家沒錢,需要寄人籬下。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競爭不過別人。哪怕她們佔據天大的優勢,還是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別人稍微強勢一點,立馬屈從。
發展到後期,那就是自閉症,嚴重者甚至會抑鬱,到那個時候,可就不是吃點藥、花一些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了。
現代化兒童健康的包含兩個方面:生理健康是基礎,心理健康才是昇華,唯有二者齊頭並進,才能確保他們成為社會精英,領先於別人。
希望各位家長不要忽視這個問題。
勤儉節約要在合適的領域進行教育前面説了那麼多,並不是讓大家將勤儉節約這個美德拋棄掉,事實上,不管家裏多有錢,我們都得學會勤儉節約,畢竟世界上哪裏會有花不完的錢呢?
只不過我們在教育孩子節約時,要選好領域,例如在買玩具時進行勸導,這並非孩子的生活必需品,少幾個沒啥影響。
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服從性,樹立家長的威望,為之後叛逆期教育做準備,又能讓孩子認識到勤儉節約的必要性,養成一種好習慣。
聰明的家長還會將美德教育與賞罰結合在一起,比如孩子考了100分,獎勵一頓大餐,幫助媽媽做家務,可以買一個玩具等等。
賞罰分明,孩子更容易接受,積極性也更高,此舉還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親子關係不被破壞。
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活在當下”四個字形成的非常貼切,她們才不會理解自己現在的行為會給未來造成何種影響,父母的苦心,目標,那都是空話,無法理解,也不願意去領悟。
因此,家長在教育時,有時候必須將孩子的心理變化考慮進去,這樣於人於己都好。
總而言之,如果家裏條件允許的話,不要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又省不了幾個錢,還得冒着生病的風險,實在不划算。
新衣服畢竟是新衣服,手感、安全係數、舒適度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