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犯錯誤,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應該容許孩子犯錯,因為每次犯錯,都是一次孩子成長的機會,“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時候,看到孩子犯錯,難免會有壓不住火的時候,可是批評歸批評,有三句話不要總説,不僅起不到讓孩子認識錯誤的作用,還傷親子間的感情。
如下:
“我早就告訴你了,你還不聽”
有時候,你叮囑了孩子很多遍,但是孩子還是出現了差錯。很媽就喜歡説這句話:“我早就告訴你了,你為什麼不聽?”
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句話還有何意義呢?為了證明這是孩子不聽話的後果?其實很多事情,孩子都要自己試試才知道結果怎樣,這才是孩子應該知道的因果關係。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想要拿玻璃杯,裏面剛倒上熱水,你告訴他:別碰,燙!
然而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燙,所以你説了,他也不懂。等到他真的被燙了一下之後,才知道:哦,原來這就是燙啊。
如媽在孩子犯錯後,總説“我早就告訴你了”,那麼孩子以後就容易變得膽小了,認為媽媽説的話必須要聽。可有些事情,我們的判斷也會出錯,不如讓孩子試着做一做,説不定孩子就能做好。而這句話,反倒阻礙了孩子勇敢邁出那一步。孩子很有可能變得事事不敢自己做決定,變成一個“媽寶”。
“你總是這樣”
這句話頗有“一棒子打死”的嫌疑。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總是愛哭,你總是逃避,你總是不聽話,你總是……
一張張的“標籤”,讓孩子慢慢變成你口中的那個樣子,即使他以前不是,但是當孩子聽得多了的時候,就會將“負面標籤”變成一種自我實現。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語言暗示。
還記得我小時候不愛吃蘋果,有時候過年走親戚,有人給我蘋果,我媽總説:“她不愛吃蘋果。”以至於我到現在都不愛吃蘋果。如媽發現孩子不吃青菜了,或是不乖了,可以跟孩子説“寶寶最愛吃青菜了。”“寶寶最好了。”這其實就是一種積極暗示,爸爸媽媽不妨以後試試這樣做。
正面往往比負面更有用。
“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這句話無形中把爸爸的形象變成了負面的,總怪爸爸不管孩子,如果經常這樣罵孩子,説孩子跟爸爸一個樣子,那麼孩子就會把責任怪在爸爸身上,爸爸可以説是無辜躺槍。這樣會疏離爸爸與子女的關係,傷感情。孩子都不找爸爸了,難怪爸爸很少管孩子,也管不了啊。
“你看看人家……”
“你怎麼成績考成這樣?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還沒你大呢,衣服都能自己穿。”
總用別人的孩子來給自己的孩子立標杆,孩子會產生一種“人家那麼好,你去給人家當媽媽吧”的想法,變得更加不聽話。也可能因為媽媽一次次的去説別人,拿他與別人對比,還就就會覺得自己不如人,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其實家長們批評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深刻地認錯,但是這樣批評孩子並不能起到加深孩子印象的作用,如果孩子犯錯了,爸爸媽媽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不是一遍遍地去責怪這樣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