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這是怎麼了?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都説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代溝,不僅是因為年齡上的差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有時對孩子出現的成長心理特點不是特別瞭解,所以出現了不知道如何去應對的狀況。

而在父母眼裏,做的最多的就是反對孩子做這做那,因為孩子還小,對很多危險都沒有規避的意識,所以出於保護孩子,家長就會禁止孩子的一些行為。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小強剛上小學一年級,但是媽媽卻發現以前一向很聽話的兒子最近變得不乖起來,不管自己説什麼,他都要跟自己對着幹。

雖然説小學一年級的學習任務並不重,但是媽媽也希望兒子能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會要求兒子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然後再出去玩。

剛開始的時候,小強還聽媽媽的話,可是後來就開始拖延寫作業,不是要喝水,就是説肚子不舒服,明明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非要拖到一兩個小時。

媽媽還發現兒子最近喜歡上了玩遊戲機,儘管家裏有,但是以前小強很聽話,媽媽説讓關就關,可是現在,小強似乎非要跟媽媽對着幹,媽媽説十分鐘關,小強偏要再加五分鐘。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平時出去逛街也是,媽媽讓小強慢點走,小強偏要跑來跑去,甚至有時明明自己已經很累了,但還是跟媽媽較着勁。

這讓媽媽很是苦惱,她不明白為什麼本來很聽話的兒子現在變得這麼叛逆,難道是提前進入了叛逆期了嗎?

其實,小強的這種情況代表了很多孩子,他們並不是單純的“不聽話”,而是白熊效應在作祟,因為在這些孩子的腦海裏,已經存在了一頭“白熊”。

什麼是“白熊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實驗,丹尼爾召集了一羣青少年,然後在實驗開始前告訴他們可以想任何事,唯獨不要想着白熊,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誰的腦海裏出現了白熊的形象,就需要退出實驗。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最終,孩子們總是控制不住地去想白熊,於是便都退出了實驗。

通過這個實驗,丹尼爾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試圖擺脱或抑制某種想法的時候,卻更容易集中精力在這個想法上邊。

所以這個實驗也被叫做“反彈效應”,孩子們的種種叛逆行為就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當家長告訴孩子不許做某件事的時候,其實是強化了這件事在孩子腦海中的印象,反而讓孩子控制不住地想要去做。

有些家長習慣了跟孩子嘮叨,比如會説“不要上課時亂講話”,“不要玩遊戲”,“快點寫作業”等等,這些本來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的提醒,卻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被“白熊效應”影響呢?

1.避免向孩子輸出負面信息

都説説話是一門語言藝術,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説出來,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也是如此。

比如家長想要孩子早點起牀,經常會説“快點起來,要不又要遲到了”,這樣一來,家長給孩子灌輸的就是負面信息。

所以家長不妨試試換一種方式,用積極正向的語言説,“我覺得你可以早點起牀,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吃早餐,也能早點到學校跟朋友聊會天”。

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孩子腦海中出現“白熊”,所以也會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2.避免過多的抱怨

有些家長天生比較悲觀,總是喜歡抱怨,但是這種情緒如果面對孩子時也如此,就會讓孩子受到負面影響,也成為跟家長同樣的人,最終家長會發現越是不希望孩子怎樣做,孩子越是怎樣做。

家長可以試試跟孩子約法三章,建立合適的家庭規則,讓孩子主動去遵守約定,而不是抱怨孩子又不聽話了。

比如打遊戲這件事,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好玩的時間,到了時間孩子要遵守承諾,這也會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自律的好習慣。

當然,家長在孩子面前也要注意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聽過父母的嘮叨,雖然知道那是父母的一片苦心,但是多多少少都會心生厭煩,最終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做了家長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過度的嘮叨,要用正確的溝通方式去讓孩子提升自我辨別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7 字。

轉載請註明: 越反對越叛逆,孩子是怎麼了?家長該幫助孩子遠離“白熊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