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家庭怎麼樣,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素養,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家庭的家庭教育。有一個很流行的網絡用語叫“巨嬰”,形容年齡已經長大了,心理年齡卻還是孩子,過度的依賴他人幫助自己的人。出現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最近,網上一個事件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一個8歲的小男孩和爸爸一起在放學後乘坐公交,車上不斷的湧上來同樣下班回家的人,顯得格外的擁擠。爸爸沒有找到座位,只能讓兒子站在欄杆旁,自己將兒子護在懷裏。就這麼走過了一段路程之後,兒子突然喊爸爸,説自己肚子疼。
爸爸趕緊彎腰,伸手在兒子身上摁了摁,詢問情況,周圍的人也看了過來,但是兒子卻不再説話,只是抓住爸爸的包不鬆手。爸爸立刻察覺到了不對勁,仔細一看,包的拉鍊竟然都已經拉開了。環顧四周,只有一個年輕人眼神閃躲,好像十分緊張,爸爸立刻報了警,在司機和乘客的幫助下,將小偷抓住了。小男孩發現小偷後的機智反應,也讓眾人誇讚。
這個8歲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能夠在這種擁擠的環境裏,迅速的判斷出壞人,並且選擇了一個最安全的辦法,來吸引父親的注意,而不是自己呈英雄,或者大聲的喊出小偷,很好的保護了自己,又避免引起車內的慌亂,這一切的行為想法都與家庭的教育脱不開關係。
應變能力是什麼?是多方面反應了孩子綜合素養的一個表現,是反應了孩子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大腦的思考和決策力,應變能力強的小孩,往往表現的更加聰明和靈活。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1、獨立做事,制定計劃
從孩子擁有了獨立意識之後,家長就要有意的去培養孩子獨立動手的能力,從小到大,循序漸進。比如小到自己吃飯,自己擦嘴,自己穿衣服,大到自己收拾行李,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己制定家庭的外出旅遊計劃。
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好處就在於,可以讓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學會自己思考問題,對於未來將要做的事情,養成一種未雨綢繆的習慣。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家長要適當的放手,可以在一旁提及建議,但是不要大包大攬。當計劃成功的做出來時,孩子就會擁有成就感。
2、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變化就相當於突發事件,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世界不會按照自己想象的計劃去進行,永遠有計劃之外的事情發生。引導孩子把這種意外,看成一個驚喜或者一個考驗,解決了這些考驗,家長就可以適當的給予一些鼓勵。
在平時,家長可以人為的給孩子製造一些小困難,或者小的突發事件,比如在第二天要下雨的天氣,讓孩子制定外出計劃,下雨時就可以安慰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將計劃中的不足完善,這樣下一次孩子就會考慮的更加全面,對於計劃的完美也不會太過於執着。
3、多種思維模式交流
多種思維模式的交流思考,可以讓孩子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多面化,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會比平常孩子快。在日常的交流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多種思維模式思考,將思維模式的教導融入到生活中。比如在講故事的時候,小紅帽的故事,家長可以在大灰狼吃掉小紅帽的時候反問孩子“你覺得小紅帽為什麼會被大灰狼吃掉?”“你覺得小紅帽對大灰狼説出自己奶奶家的位置對不對?”“如果是你話,你應該怎麼辦呢?”運用場景模擬的方式,用一件事件引導孩子多方面思考。
4、參與豐富的社交活動
與不同的人相交流的過程,也是習慣和學習的過程。多帶着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比如春遊、日常的出行、社團活動、養老院志願者等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學習,卻忽略了日常的教學,導致孩子對於基本生活常識缺乏,上當受騙的幾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