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因材施教。”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很少。清華教授楊玉芬就曾經指出,想要孩子有出息,不在於貧富,而是在於母親身上的特徵。換句話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夠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還得從楊玉芬教授自身開始説起。1976年的時候,剛剛初中畢業的楊玉芬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打擊,那就是她竟然沒考上高中。這也就意味着楊玉芬只能回家務農。不過好在後來1977年高考恢復,所以楊玉芬選擇再次挑戰自己。1978年2月,楊父四處託人説情,大費周章之後才終於替女兒爭取到了一個插班生的名額。
可能是已經體會到了不讀書的生活的艱苦,楊玉芬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所以她廢寢忘食的學習,將自己只有四分的數學成績提高到了班級第一名。而讓人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她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蜕變。
1980年,楊玉芬已全校第二的好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但是因為她的體質原因,所以最後仍然沒有被大學錄取。父母親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兒如此難過,於是他們就勸説女兒再復讀一年。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楊玉芬最後還是決定重新復讀,因為她不願意辜負自己,她也不願意將就自己。
除了自己學習非常刻苦,而且總結出了高效的學習方法之外,楊玉芬教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獨到的心得和感悟。因為他已經在求學的路上走過太多的彎路和錯路,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在求學路上走的輕鬆一些。後來楊玉芬教授的女兒出生之後,她通過仔細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女兒的學習方法。
並且她還遵循應材施教的原則,隨時隨地的給女兒進行生活和學習上的指導。2006年的時候,楊玉芬教授的女兒也接到了來自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不僅如此,楊玉芬教授還將自己的育兒經驗和求學經驗整理成了書籍。她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夠看到這些文字,然後付出行動。
2012年由楊玉芬教授輔導的學生阿龍順利地考取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的時候,由楊玉芬教授輔導的初中生也順利的成為當年內蒙古包頭市的中考狀元。2018年,在楊玉芬教授的悉心指導之下,徐州市的理科高考狀元也如願被清華大學錄取。
那麼楊玉芬教授究竟有何法寶才能夠讓這麼多的孩子都輕鬆的時間和自己的夢想呢?她的三條教育原則又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第一條就是父母不能無條件無原則的溺愛孩子。在欣賞孩子有創造性的行為的同時也應該學會教會他們規矩。但是同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又不能太過強硬,否則也會讓親子關係變得冷漠。
第二條則是父母跟孩子都應該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這個時代一個信息化時代,任何人都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第三點就是母親應該擁有正確的三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的思想觀念是科學的,孩子們的思想才能夠正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