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過冬,從關注天氣開始

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降低,進入所謂“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時節。

這個時候,很多生物會減少生命活動,不少植物會落葉,也有動物會選擇休眠,候鳥遷徙到温暖的地方越冬。對於人體來説,很多疾病不僅不會“潛藏”,反而隨着氣温、風、濕度等天氣條件的變化而起伏。

而近年來,探索健康與氣象的關係、研發相關風險預報產品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熱度正在上升。本期科普看台就此邀請健康氣象領域專家,聊聊冬季疾病與氣象環境因素的關係。

健康與氣象

從古老經驗到新興科研領域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氣温、氣壓、濕度、風等氣象環境因素不可避免地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早在千年之前,我國醫學典籍《傷寒論》《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健康與氣象的描述。

本文且翻過那漫長的經驗性描述歷史,來看看近年興起的這個古老話題,看看現代人如何用科學方法去探究這個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

在河北,付桂琴牽頭的省氣象服務中心健康氣象創新團隊,與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省兒童醫院、河北大學附屬醫院、雄安新區安新人民醫院、河北省社區衞生服務管理中心、河北省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等合作單位,先後累計獲取了一千多萬條近5年或5年以上關於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的急診、門診、住院等病例信息。該團隊基於流行病學分析思路,開展氣象條件對疾病影響的暴露-反應關係研究,建立基於時間序列的線性+非線性相結合的預報模型,解決相關疾病季節性波動、階段性高發的預報技術難題。

而在上海,皮膚與氣象研究方面相關工作正從建模與數據研究進入到研發產品及測試應用階段。彭麗牽頭的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以華山醫院皮膚科每年160萬的門診數據為樣本,結合對應的温度、濕度、日照、空氣污染情況等氣象資料,共同研究氣象條件和皮膚疾病的關係,得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為大眾服務。

正值冬季多種疾病高發期,本文邀請專家就相關成果進行科普。當然,疾病與氣象的關係並非完全一一對應,涉及種種複雜因素,未來相關研究也在進一步深入。

心腦血管疾病

在冬季,不僅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老年人健康風險增加,近年來青壯年人羣的心腦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脅。

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總體上看,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

而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多項研究顯示,都意味着心臟進入更“脆弱”的時節。

付桂琴從針對數百萬條數據的研究中證實了這一點,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期。具體來説,面對心腦血管類疾病確實需要“多加留心”,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羣,要控制好血壓、血糖,注意突然眩暈、劇烈頭痛等先兆症狀;還需要預防心臟病、冠心病、心梗、腦梗等疾病的發生。

健康過冬,從關注天氣開始

以河北為例,圖為河北保定一所三甲醫院2014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門診人數月百分比分佈。圖/付桂琴

位於東亞地區,冬季最受關注的是一股股從北而來的冷空氣長驅直入。而冷空氣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則“兇如猛虎”。

首先是冷空氣帶來的降温,天氣寒冷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痙攣,對於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人羣來説,可能誘發心梗或腦梗,甚至導致猝死。

同時,冬季氣温日較差大,早晚天氣寒冷,對老年人來説是一個考驗。因為這類人羣的身體素質本來就相對弱一點,抵抗力較差,對氣温變化的適應能力變低,寒冷會引起血管痙攣、血壓升高,造成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再加上身體自身的調節循環作用,早晨容易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實際上,早上也常被稱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魔鬼時間”,這時候氣温低,而晚上睡着後一夜沒有進水,血液變得黏稠,低温就容易觸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所以在冬天中老年人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重視日常保健,飲食調理就是一個重要的保健措施。

青壯年的心腦血管健康也越來越受關注。包括悲傷、暴怒等極端情緒,過度壓力、連續熬夜、吸煙酗酒等都在“打擊”年輕人的血管,過度應激導致血管痙攣,血管壁壓力的變化會使得內皮素合成,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液滯緩,血小板功能亢進,進而形成血栓引起猝死。

此外,冬季相對濕度小,空氣乾燥,許多呼吸系統感染、過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臟病更是由慢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長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

呼吸系統疾病

肺是一個開放的、與外界環境交換頻率非常高的內臟器官,到了冬天更容易被病毒侵襲。温度和濕度等氣象條件,以及冬季人們常需要待在室內封閉空間活動,都在加劇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

在冬季,人們機體抵抗力下降。低温環境下,當遇有降温天氣,人體為保持體温在正常的範圍,便產生熱能,消耗體內積蓄的熱量。面對突如其來的寒冷刺激,人體的體温調節功能可能難以適應,如果不及時添衣保暖,容易受涼,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便會趁機繁殖,侵犯身體,從而誘發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或加劇。

冬季需要關注的呼吸系統疾病除了普通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外,肺炎、哮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進入高發期。特別是兒童哮喘,從11月到2月呈非常高的發病趨勢。

不斷來襲的冷空氣依然是呼吸系統的“大敵”。研究表明,冷空氣活動引起的氣温明顯下降是導致冬季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發病、病情加重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與氣温有關的寒潮、強降温、晝夜温差大、24小時變温大都是影響呼吸疾病的氣象條件。最普遍而直觀的體現是,一遇降温天氣,感冒患者增多。呼吸道感染也會觸發肺炎、哮喘、COPD等疾病加重。

人體具有體温自調節功能,當降温超過肺功能所能承受的界限時,則會誘發疾病,同時低温環境,肺功能降低,炎性細胞數量增加容易誘發哮喘等疾病發生。呼吸道受強冷空氣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縮,使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應減少,為細菌、病毒等入侵和增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寒冷空氣的刺激和温差的突變會使呼吸道黏膜分泌功能降低,黏膜細胞分泌物減少,纖毛上皮細胞的分泌作用減弱,通氣換氣功能受到影響,呼吸器官功能失調。

除了氣温的影響,濕度也是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寒冷季節裏,相對濕度越低,氣温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越顯著。當人體吸入乾燥的空氣時,會引起呼吸道黏膜變得乾燥,呼吸道纖毛的運動受到抑制,從而增加人體的易感性。

氣温與濕度協同作用,增加了對呼吸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據研究表明,在乾冷、濕冷、乾熱、濕熱的天氣條件下,乾冷環境下呼吸系統疾病發病風險最大。在體感寒冷不舒適的情況下,呼吸道疾病發病風險較舒適情況下增加30%。

此外,呼吸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在冬季,我國北方由於天氣寒冷,冬季供暖,室內乾燥,室內外温差增大,進出屋子一冷一熱容易誘發疾病;南方冬季室內冷,尤其是陰雨天氣,濕冷也是誘發感冒等疾病的重要條件。

除了受氣温、濕度氣象條件的影響,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因素。冬季吸入的冷空氣刺激呼吸道,有時還會攜帶灰塵、病菌污染物等對呼吸道產生刺激,尤其是北方冬季供暖地區,室內乾燥,塵土、PM2.5等細顆粒物增加,便容易發病。

皮膚疾病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位於人體的表面,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的第一道防線。冬季寒冷而乾燥,容易使人體皮膚的屏障功能、吸收功能和感覺功能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氣温高、濕度大、紫外線強的夏季,是許多皮膚疾病的高發期。但在冬季這個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銀屑病、皰疹、濕疹等皮膚病也不容忽視。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皮膚病,致病因素複雜且目前還沒有可以治癒的方法,讓很多患者鬧心的是,每到天氣寒冷的秋冬季節還會復發或加重。2013年到2019年,華山醫院皮膚科銀屑病診斷量呈上升趨勢。

健康過冬,從關注天氣開始

圖為不同温度區間的診斷量來看,日平均氣温在21℃以下,銀屑病就診人數維持高位,在22℃到33℃區間就診人數與氣温呈下降趨勢,而在33℃以上區間,就診人數下降趨勢非常明顯。

一般而言,冬季天氣寒冷且空氣乾燥,皮膚往往得不到足夠水分補給,容易乾裂。根據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的研究,每年10月至12月、3月至5月分別是銀屑病的高發期。其與氣温、濕度呈顯著的負相關,氣温低、較乾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從不同温度區間的診斷量來看,日平均氣温在21℃以下銀屑病就診人數維持高位,在22℃到33℃的温度區間就診人數與氣温呈下降趨勢,而在33℃以上温度區間就診人數下降趨勢非常明顯。

每年10月至12月,皰疹特別是帶狀皰疹也常常進入發病高峯,研究發現,這與冬季温度、濕度密切相關。另一次發病高峯在3月至6月,這可能與秋冬季的病毒傳播高發有關。

而從華山醫院皮膚科2013年至2019年濕疹診斷量來看,每年診斷量都超過80萬,且出現了不顯著的增長趨勢,到2019年濕疹診斷量超過了100萬。作為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人們常常對濕疹產生誤解,認為空氣潮濕會引發濕疹。但從研究結果上看,環境乾燥會引起濕疹。濕疹與氣温、總日照時數有顯著的正相關,其中日最高氣温相關性最高。日平均氣温在28℃至31℃時濕疹就診人數呈現峯值。此外,濕疹的發病還與環境污染物相關,隨着污染物PM2.5和PM10濃度升高,就診人數隨之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濕疹的就診人次分別增加0.21%和0.25%。

來源:黔西南氣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59 字。

轉載請註明: 健康過冬,從關注天氣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