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
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
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於是教育之事起。
梁啓超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們主張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
蔡元培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要培養愛自由、好平等、尚博愛的人,在教育上不可不注重發展個性和涵養同情心兩點。
魯迅
馴良之類並不是惡德。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爸爸”和前輩的話,固然也要聽的,但也須講得有道理。假使有一個孩子,自以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滿臉笑容,實際上卻總是陰謀暗箭,我實在寧可聽到當面罵我“什麼東西”的爽快……
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
張伯苓
任教者當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較課堂講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念國家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終身從事教育之救國志願,即肇始於此時。
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
學以抑愚,學以救國;學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
老舍
我對於教養小孩,有個偏見——也許是“正”見:六歲以前,不教給他們任何東西;只勞累他們的身體,不勞累腦子。過六歲,該收繳娛樂,但仍不從嚴監促。他們聰明,愛讀書呢,好;沒聰明而不愛讀書呢,也好。
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作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作木匠、瓦匠,或作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每當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號,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林語堂
教育即是力量。你能拾得一分智識,讀一些書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就足以助你在事業上得一分上進。我認識一些年輕人,薪水很低,工作很苦,但他們利用其閒暇的時間,自修自習,以求上進;比之其在日間的工作,更為努力。在他們看來,薪水倒是小事;而求智識的進步,卻是大事。
教育的價值之高,與對於吾人關係之重要,無過於今日,生活競爭日趨劇烈;生活日形複雜。所以你必須具有充分的學識,受充分的教育訓練,以當作你的甲冑。
葉聖陶
通常説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説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説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説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説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説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楊絳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啓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南懷瑾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我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地寄託在孩子身上,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儘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來説,真正的兒童教育學的是“灑掃應對”,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怎麼掃地、抹桌子,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這個最重要。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沒什麼了不起,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那叫學知識,把知識學會了,而做人的基礎沒有,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錶、拆玩具,做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而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