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東西方文化中,很多觀念都不相同。
比如,在東方文化中,子女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在父母面前,子女永遠應該是温順賢良聽話的。如果有所違反,就是大逆不道或違逆先人。總之,子女在父母面前,永遠都是小綿羊狀態。個人自我是看不見的,只有在權威與孝道之下的變形人。
而在西方國家,父母與子女之間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關係。
無論本質上有多大差異,至少表面上,西方人並不習慣或主張將自己的意見以粗暴或強硬的方式強加給子女。更多的時候,父母聽取子女的意見,並對他們的意見進行修正與反饋。
西方人的這種教育理念與親子關係,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天賦人權”、“自由”、“民主”、“平等”為特徵的,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這樣的文化傳承之下,對個體的尊重,對個體意識的關注與尊崇,使得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和尊重子女的意見與意識,尊重他們的個人行為和主張。
由此,個體的自發性得到充分釋放,自主性得以健康成長,進而形成了開闊的心態與觀念,並從中習得了“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結果負責”的教養。
每一個人都是單一而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理應尊重和理解。也只有建立在這一前提下的關係,才是真正牢靠而穩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才不會揹負上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和作用力,讓人的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由此看來,相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倫理關係以及親情關係,西方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更為理性、客觀,更有包容性和發展空間。而中國社會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則往往陷入了愚昧、固執與情緒慣性與認知偏見裏。
在東方文化傳統中,我們一直都被教育要孝順父母。
何為孝順父母?得拆開來講。
孝字最早見於商代,其遠古字形很像一個孩子在攙扶老人。而其字的本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後來的引申意思為:晚輩在尊長去世後,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相關禮俗,以表示對其的懷念與敬意,又引申指孝服。
順字的意思則更為簡單明瞭:聽從、遵循父母長輩的教導。
孝順二字合在一起,意思最先是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其後才多指子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現在則是“孝敬”的口語。而遵從社會化習俗,孝順現在的意思是,孝敬父母長輩,讓孝道一代一代地順下去。
而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歷來都有鮮明的主張和觀點,譬如:
孔子曾説過: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孟子則説: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大學》中提到: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增廣賢文》中則説: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弟子規》中講到: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以上種種,都是古人對中國孝道的傳承與提倡。
從樸素的心理層面來講,提倡孝道,是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一種感激感恩心態。
因為人最為樸素原始的情感,就是親情。對親情的遵循會喚起人內心的善與温暖,從而讓生命更有價值感。而隨着自己逐漸長大成年,原先撫育自己的父母現在變成了老年人,需要自己來照顧。
這種角色和身份的轉換,更能讓人體會到父母當年的不容易,因而也讓孝順父母成為了一種必然。
原本,事情如此發展倒也自然合理。
但是,中國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時代,社會倫理制度過於狹隘和偏激,在政治經濟制度的侵蝕之下,這一天然的親情被逐漸扭曲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被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變成了控制人和思想的工具。
個體的自由與主張、觀念乃至行動自由,統統被限制在了“父為子綱”的硬性規定之下。忽略子女的需求,強硬的安排已經成年的子女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並將子女的個性和自我壓榨殆盡,就成為了中國傳統家長們的慣常舉動。
在這種宗法思想的控制下,中國式家長几乎是毫無知覺的,任意妄為的踐踏子女的個人空間。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把子女當成自己的財富,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吸附在子女身上,以延續和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種家庭關係,顯然會讓子女們不勝其煩的同時,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從前的中國社會,子女迫於見識、見解、生活等原因,還不敢對父母之命有所違逆。
當下環境中,很多子女已經開始對父母無處不在的管教和侵入,明確表示不滿和反抗。
但是,一些思想老舊的老年人,仍然以孝順為由,要求子女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譬如,粗暴干涉子女的婚姻,一定要讓子女報考自己認為合適的學校,學習自己給他們指定的專業,甚至不顧子女反對和興趣特長愛好,硬要將子女們安排到一些工作單位,從事他們並不喜歡的工作,並美其名曰為對子女的愛。
殊不知,這種愛,在子女們看來,是一種對個體的侵犯,是一種畸形的佔有慾,還是實打實的不尊重與不體諒,以及完全不顧及個體想法的粗暴包辦。父母通過子女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望和主張,卻完全忽視子女的意願與個性,從而把他們置身於“工具人”的角色裏。
一些老年人還特別擅長以孝順與否為理由和藉口,頤氣指使的要求年輕一代順從自己的意志。比如凡事都得按照他的生活習慣和做法來,説買肉就不能買米,説買某一種東西就不能捎帶其他物件。
家裏的人要保持自己喜歡的樣子,子女的房間卻可以隨意進出,隨便搜查。子女有男女朋友了第一時間要帶回來自己審查,自己滿意了才允許交往,否則就是不聽老人言,不孝順。
表面看,父母年紀一大把了還事事給自己操心把關,的確挺感人。
但骨子裏的實質是:父母依然把孩子當成自己可以隨意揉捏的,一個物件;依然以我是你的衣食父母有恩於你的心態,來控制孩子。而並沒有在尊重孩子個體觀念的基礎上,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看待,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真正幫助孩子。
有鑑於此,很多深受此困擾的人,都不約而同地道出了“孝順父母是禍害”的心聲。
這一心聲裏,一半是對父母的抱怨,另一半則是對自己盲目順從卻不反抗的懊惱。
深受傳統情感理論影響的中國人,其實很難做到違逆父母,骨子裏依然把順從當成是孝順。然而,盲目順從而讓自己萎縮發育,無異於自戕。
一個人最應該明白的道理是:我來自父母,但我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理所當然應該是自己,而非一直做父母的影子。能夠理解到這一點的人,也許才能在理性孝順父母的同時,也活出自己的樣子來。
孝順並不是盲目順從,盲從的方式是禍害——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會害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