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養育孩子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就是方向盤,如果方向盤偏了,影響的將會是孩子的一生。
撰稿:木質
排版:貝貝豆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夠養出懂事乖巧的孩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無論是中外的父母們,從來沒有人敢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馬虎。可雖説使足了勁頭,父母們最終的養育結果卻是大相徑庭。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父母與其抱怨自己養不出懂事獨立的“神仙孩子”,倒不如和那些優秀的孩子比一比,看看自家的寶貝究竟差在了哪裏。
一位11歲日本男孩的清晨,戳中了無數中國媽媽的軟肋:神仙兒子
這位小男孩的走紅最初是在網上,他從牀上爬起到井井有條地安排自己準備工作的一幕打動了無數的媽媽,即使是局外人,看完都不免驚歎。
【起牀】
隨着鬧鈴的響起,這個小男孩揉揉眼睛就從牀上爬了起來,遠沒有其他小朋友起牀的痛苦和不滿,並且在沒有媽媽的幫助下,簡單洗漱後,主動疊好被子,將自己的小屋子整理得整整齊齊。
【早飯】
在完成了起牀收拾的任務後,他走到了廚房,開始準備自己的早飯:蘋果、酸奶、三明治就構成了小男孩早餐的全部,完全沒有其他一些小朋友的挑挑揀揀,而是乾淨利落地解決掉自己的早飯。
在開始吃早餐之前,小男孩還遵照着日本的禮儀習慣,在吃飯前雙手合十地表達了自己對食物的尊重。
在安安靜靜地吃完自己的早餐後,小男孩將自己的餐具整理起來,清洗後放到了原來的位置上。就拿動手洗碗這一項,似乎已經pk掉無數家庭中“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小王子們。
【上學】
因為日本的孩子在入學前系統地接受過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訓練,他們上學都是自己步行前往,這位小男孩的媽媽倒是省下了送孩子上學的時間。
“神仙孩子”的早晨都是別人的,國內媽媽面對清晨的寶寶一臉頭疼
反觀國內,每天寶寶的起牀無異於一場“世紀決戰”。
對於一部分中國媽媽來説,每天叫寶寶起牀就是一次挑戰,直到最後拉黑了臉,才能生拉硬拽地將長在牀上的孩子拉起來。
接着就是媽媽給洗臉,爸爸給穿鞋,奶奶給穿衣,爺爺給提褲子。
明明是寶寶自己一個人起牀上學的小事,卻“驚動”了全家人來忙裏忙外才能勉強完成。就這樣,還得“求着”點孩子,生怕小祖宗一發脾氣,鬧幺蛾子。
相比較於現在一些國內家庭在寶寶起牀問題上的“雞飛狗跳”,這位小男孩的家庭就顯得要和諧得多。
而仔細分析以後不難發現,這位日本男孩之所以能如此優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自主能力的訓練。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加懂事獨立,首先要讓孩子掌握三點能力。
日本媽媽對孩子這三點能力的鍛鍊,中國媽媽最好要學一學
能力一: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獨立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必須要掌握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光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啊,就連在家庭教育中,也會發現對孩子獨立性教育的重視。
“老師、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起到一個輔助作用,自己的事情自己辦。”
這種教育理念幾乎貫穿了孩子教育的全過程。相比之下,國內媽媽就過於強調自己在孩子生活的存在感。
相比於領着孩子成長,孩子可能更需要陪自己成長的父母。
能力二:注重習慣的養成
這種習慣其實是多方面的,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其實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就拿這位11歲的小男孩來説,他之所以能夠流利地安排自己的清晨,除了他獨立自主的性格,還有就是好習慣的養成。相比之下,國內的一些爸爸媽媽似乎在孩子的習慣養成方面“鬆了勁”:
明明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還遲遲養不成飯前洗手,自己刷牙的好習慣。
年齡越來越大,卻永遠都整理不好自己的小屋子。
“起牀困難户”,每天起牀不是亂髮脾氣就是耍賴。
這其實就是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的必然結果。對於寶媽寶爸來説,要做的就是從小注重孩子習慣的養成。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妨藉助一些輔助工具,相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三:養成強大“心阿力”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強大的“心力”一直都是教育的重點。他們認為,孩子要明白挫折的意義,能夠見識挫折,經歷挫折,最後才能客服挫折。
“心力”即抗挫折能力。
這其實不無道理。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未來的社會競爭一定是激烈的。未來的工作生活壓力,都會成為壓倒孩子的稻草。不斷爆出的大學畢業生做糊塗事的新聞,正是低逆商的最好印證。
育兒Tips: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寶寶的教育也是如此,只要父母學會抓住孩子教育的關鍵期,何愁養不出聰明懂事的好孩子呢?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