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育有早有晚是正常現象,系統地學會説話需要一個過程,但如果孩子發音太晚,可能就有問題了。”
執筆:張蒙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健康成長是所有父母的希望,但很多新手爸媽並沒有太多育兒經驗,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關於孩子説話早晚的疑惑,經常讓他們感到不解。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幸孕姐同事玲玲家的孩子長得非常可愛,一看就是平時吃得不錯,營養各方面都跟得上,小傢伙胖胖乎乎的。
玲玲雖然是第一次媽媽,但在照顧孩子上十分用心,不僅查了很多資料,還向一些有育兒經驗的過來人取了不少經,算是進行得比較順利,不過最近有件事讓她很鬧心。
按理説孩子在一歲左右就會説一些簡單的詞組,周圍鄰居家的小孩早就能蹦出幾句完整的短句,可玲玲的娃一歲半了還遲遲不肯開口説話。
為了使孩子儘早説話,玲玲嘗試了各種方法,書籍視頻買了不少,甚至帶寶寶去上早教班,但表達能力還是沒有一點進步,除了基礎的哭笑,很難再發出別的聲音。
與玲玲家孩子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不少家長心急如焚,耗費大量的精力去讓孩子早點説話,但往往卻適得其反,不僅浪費了時間與金錢,還不起效果。
對此,幸孕姐特意諮詢了兒科專家,專家提出,孩子發育有早有晚是正常現象,家長切勿操之過急,系統地學會説話需要一個過程,有的孩子花費時間較長也屬於正常。
一般來説,孩子在半歲時就能有一些原始發音,並且對外界聲音極度敏感,聽見家裏有響動或者是有人説話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
到了一歲時,孩子能説出簡單短句或詞組,但斷斷續續的不利索,隨着年齡增長,語言發育逐漸成熟,寶寶就可以説出完整的長句並與人對話了。
孩子説話較晚,可能是以下幾個問題,家長必須清楚寶寶開口説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咿呀學語到一歲時會叫爸爸媽媽,再到兩歲左右開始會認字,語言系統逐漸發育完善,離不開父母的耐心引導。
如果你家孩子説話比同齡人落後,很有可能是這些原因引起的,家長切不可大意:
1、聽覺異常
研究顯示,不少有語言功能障礙的孩子,聽力上往往也存在問題,極有可能是先天性聽力障礙,也就是俗稱的耳聾。
由於沒辦法接收到外界聲音刺激,難以順利吸收模仿其他人的語言發音,所以無法形成自身語言系統,導致開口説話受到阻礙。
家長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聽覺,儘量避免接觸噪音環境,否則損傷聽力,會使孩子説話晚,只有聽覺系統正常,語言訓練也會更加順暢。
2、智力受損
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到了兩歲時還不能清晰地吐字,家長就需要提高警惕,有可能是寶寶大腦發育異常,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樑,聲音需要大腦的運作才能理解,我們聽到或者看到外界的訊息之後,會傳遞給大腦然後交給它消化處理,最終理解之後再傳遞給別人,成為我們所表達的內容進行輸出。
因此,如果孩子一直遲遲不會開口説話,而且反應遲鈍,可能就是智力受損。
此外,孩子正常發出聲音需要口部各肌肉的相互配合,如果口腔內肌肉無力,發音時就會含糊不清,還有可能根本難以正常發出聲音。
當家長髮現孩子説話發音比較遲,可以去做一下口腔檢查,看看是否存在發聲系統病變、口腔疾病或肌無力等問題。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鍛鍊口腔肌肉的運動,比如多咀嚼堅硬耐嚼的食物,促進寶寶儘早開口説話。
2歲前孩子説話晚的跡象,家長可自查- 10個月
對自己的名字無意識,聽到有人喊沒有反應,不懂如何表達情緒;
- 1歲
發不出簡單的聲母,無法用語言表達需求或與人交流,也不會用肢體動作表示;
- 1歲半
對日常用語理解不了,也很難做出相應的回應,能表達出的詞句很少,基本不超過6個,肢體語言做不到6種,指認物品困難;
- 2歲
無法串詞成句,不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與用途,對身體各部位的認知不全,也很難完成對他人語言和動作的模仿行為。
孩子説話太晚會帶來一些不良後果,除了容易出現表達障礙,影響社交,還可能引發自閉症,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旦孩子出現説話晚跡象,最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孩子説話晚,家長如何應對家長首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説話晚的現象,是智力受損還是聽力障礙,如果是生理原因,就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針對性治療,若不是,可採取以下方式科學引導:
1、創造語言環境
孩子從開口説話到語言表達順暢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父母需要提供一個優良的語言環境,多和寶寶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學着自己開口表達。
2、激發孩子開口慾望
孩子需要什麼東西,或者有其他需求,家長一定要給他們表達的機會,鼓勵孩子説出來,再去滿足他們,這樣他們也會更願意去用語言表達需求。
3、鼓勵孩子多與大孩子玩耍
年齡較大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小寶寶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可以促進語言發育,家長不妨多鼓勵孩子與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玩耍,更有利於開口説話。
一歲到兩歲之間是孩子説話的黃金時期,雖然時間早晚因人而異,但並不是越晚越好,家長還是要多注意觀察,多加引導,耐心幫助孩子一定時間內能正常開口説話。
【今日一問】你家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説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