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這家醫院是怎麼做到的?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健康

一部手機,就醫體驗更方便

一間病房,感受數字化管理

一次就診,遠隔萬里來會診

風生水起,

土蜂蜜搭上電商快車,

直通致富之路

智慧互聯,小康新生

今天21:20,

廣西衞視《我們的小康》

講述你我身邊的小康故事

1

 智慧醫療,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李雪,一位年輕都市女白領,懷着第二個寶寶已經6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裏,李雪和家人靜心準備迎接新家庭成員到來,與佈置房間相比,她更關心的還是寶寶的健康。

每一次產前檢查都要全家出動,大費周折,考慮到目前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給就診帶來諸多不便。隨着“智慧醫療”理念不斷地深入,李雪聽説她所就診的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在推廣“智慧醫療”就醫新模式,可以減少家人陪同,提高就診效率,她和婆婆兩個人便可以放心去醫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雪所説的軟件是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的網上醫院,這款網上醫院具備了傳統就診看病的全部功能,方便患者就診的同時,也減少了患者在醫院滯留時間。

和國內大多數醫院一樣,這裏的門診部前也排滿了人,但是我們發現,在掛號處幾乎沒幾個人在排隊,李雪沒有去掛號處,而是徑直走上了五樓的產科門診,每一位患者的候診序列都有提示,大家可以知道大概多久排到自己。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掛號和候診制度的創新改革,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而這只是“智慧醫療”的一小部分。王醫師是李雪的主治醫師,自從“智慧醫療”開展以來,她每天都能夠多接診5位病人。

在為李雪做完常規檢查,問詢醫囑,開具處方之後,王醫師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手寫病歷。除此之外,王醫師還有一項工作要做,通過綁定市民卡銀行賬户,為患者生成一個繳費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即可完成網上繳費,解決了患者就診後集中交費的麻煩。掛號不排隊,交費更輕鬆,縮短中間環節,提高就醫效率,是醫院推廣“智慧醫療”的目的之一。

回到家中的李雪,通過手機已經能夠查到檢測結果。“智慧醫療”利用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遞速度,方便了醫院自身的信息管理,醫院與醫院之間的信息交流,醫院與患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智慧醫療”給患者帶來了簡便快捷的就醫體驗。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中國移動、華為、騰訊、微軟(中國)等通信及IT巨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基本完成公有云存儲項目等建設,為智慧醫療、智慧院區及跨境醫療等建設奠定了技術、網絡及硬件的基礎。

2019年8月,醫院與中國移動廣西分公司舉行了一場5G+衞生應急演練。急救車還沒趕到,在5G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傷者的心電圖、超聲等圖像數據,通過手機很快顯示在醫院急救指揮中心的屏幕上,醫生指導現場人員對患者進行初步救治,實現了急救“零時差”。當天,雙方還簽署了共建“5G+智慧醫院”協議,標示着醫院建設正式邁入“5G時代”。

長期以來,醫院病房一直是就診者體驗指數較靠後的環節,收費高、環境擁擠、服務質量不理想,這是許多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從現在開始這種體驗將被刷新。病房輸液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與別的醫院不同的是,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智慧病房”護士輸液換藥,卻顯得從容不迫,甚至能提前預知。

這天下午,“智慧病房”全科醫學科護士長梁黎黎,正利用生命體徵智能採集儀,採集患者的生命體徵數據。只見她將體温槍放在患者耳蝸處,便完成了體温數據採集,同時,數據自動上傳至醫院的信息系統,並直接生成體温單。

在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智慧病房”不僅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也開啓了醫生查房新模式。

“智慧病房”作為智慧醫療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信息化技術,在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前提下,全面提升了患者住院感受,也改善了醫患關係。隨着城市優質醫療資源走向基層,“智慧醫療”又是如何服務縣級醫院的呢?生活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的韋桂清,因為一場交通事故造成腿部骨折,韋桂清和家人來到上林縣人民醫院骨科,預約覃醫生為她診斷骨傷。由於斷碎關節部位比較特殊,雖然之前經過鎮醫院診斷治療,可是韋桂清受傷關節卻仍未好轉。為了精確診斷患者受傷關節,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這次問診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覃醫生請了一位顧問醫師,這位顧問醫師不是在縣醫院,而是在100多公里之外的南寧市。通過與顧問醫師的視頻交流,覃醫生可以為韋桂清提供更權威的檢查意見。

2016年國家衞計委印發《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指南》,指南要求縣級三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配備彩超機、CT機、核磁共振成像等基本檢查及診療設備,提升了基層醫院的服務能力和資源配置。韋桂清CT影像圖片很快就出來了,她的腿部是脛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為了進一步診斷,上林縣人民醫院工作人員將韋桂清的CT影像圖片、X光照片、讀片報告,通過互聯網上傳到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遠程醫學中心,請中心的專家會診。收到上林縣人民醫院會診申請後,放射影像科和骨科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

通過這樣的綜合會診制度,既可以充分保證診斷的精確性,又可以提高年輕醫生的技術水平,專家們的會診結果支持了上林縣人民醫院的報告,建議患者做手術治療。

隨着互聯網技術不斷地深入大眾生活,“智慧醫療”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資源配置,今後的“智慧醫療”將會成為一種新型的就醫模式。

“智慧醫療”較好地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體現“人人健康,健康人人”的小康生活理念,隨着醫療服務不斷走向智能化,相信今後它將會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每次都要被野蜂蜇十幾口,

這對父子膽子不是一般的大

逐花而居,

他們被稱為“南方的遊牧民族”。

馴養野蜂,

他們是甜蜜事業的釀造者。

土蜂蜜搭上電商快車,

新生代養蜂人開啓互聯網+新生活。

潘彥君,是當地出了名的“馴蜂人”。不同於一般的養蜂,馴蜂要危險得多,也辛苦得多。天氣好的時候,潘彥君會和父親到山裏尋找天然的野蜂窩。

潘彥君找尋的野蜂又叫中華蜂,以大山石縫和樹洞為屏障做巢穴,所釀之蜜是蜂蜜中的上上品。根據野蜂習性追蹤巢穴,是馴蜂人的基本功。蜂巢少説也有幾萬只蜜蜂集結成羣,潘彥君徒手掏出蜂窩還能全身而退,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膽量。

野生蜜蜂容易棄巢逃跑,馴養起來不太容易。從野外搬到蜂箱,野蜂需要適應自己的新家。為了讓野蜂安心住下來,潘彥君自有妙招。徒手撈起一把把慌亂的小蜜蜂,輕輕地往巢框上趕,讓它們熟悉環境,再輔以蜂子、蜂蜜、花粉等養蜂老三件,小蜜蜂們很快就適應了為他們精心準備的新家。

野生蜜蜂喜歡蟄人,毒性也強。作為馴蜂人,被蜜蜂蟄是常有的事,潘家父子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很少會戴保護面罩。他們説蜂毒也是祛風祛濕的良藥,被蜇了也不怕,隨便它蟄吧。潘彥君説,小蜜蜂很善良,一般不隨便蜇人,因為蟄了人自己也會死掉,只有在蜜蜂王國受到威脅了,迫不得已才獻出生命保護自己家園,所以他們特別理解小蜜蜂。

追花逐蜜,是養蜂人的日常。為了追趕花期,養蜂人一年四季風餐露宿,四海為家。花開到哪兒,他們就追到哪兒,把家安到哪兒,幾乎過着遊牧一般的生活,而蜂箱,是他們走南闖北最重要的家當。

土蜂蜜是中華蜂採集深山野林的花蜜充分釀製而成的蜂蜜,味道甜潤,口感綿軟。相比起普通蜂蜜,土蜂蜜在營養和藥用價值上更勝一籌,價格也是普通蜂蜜的3-10倍。

《本草綱目》中曾記載,土蜂蜜是藥引的首選蜜。因為釀蜜週期長、蜜源稀少,純天然土蜂蜜被譽為“蜜之珍品”。

潘彥君的祖輩都是地地道道的養蜂人,父親潘紹禮從十二歲開始“馴養”野生蜜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

2011年,三十出頭的潘彥君從廣東打工返鄉,跟隨父親學着馴養野生蜜蜂。很快,潘彥君看準了養蜂是條好路子。最開始的時候潘彥君連兩百塊都拿不出來,只得跟女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從兩個蜂箱,一箱蜜蜂做起。説起這兩百塊的故事,潘彥君莞爾一笑,他説這兩百塊再也沒還給這個善良的女孩——因為她後來做了我孩子他媽。

不到一年時間,潘彥君的蜜蜂就從最初的兩箱發展到了十九箱,當年底就掙了一萬塊錢,潘彥君彷彿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到2014年,潘彥君蜂箱的規模就達到了200多箱。也是在這一年,潘彥君上了廣西衞視《第一書記》欄目,此後土蜂蜜銷量大增,門樓寨的品牌也被更多的消費者所認識。同年十月,潘彥君成立了桂林恭城門樓寨彥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養蜂專業合作社。此時潘彥君想的是,一定要抱團,把產量質量拉上去。

最早的時候,潘彥君除了拉着蜂蜜滿大街吆喝,就是印名片和發傳單,通過親戚朋友口碑宣傳。然而,傳統方式能賣出的蜂蜜畢竟有限,2015年,潘彥君開始試水網絡銷售,通過開網店、發微信朋友圈把土蜂蜜賣到了全國各地。在電子商務平台上,潘彥君分到了一杯羹。

土蜂蜜的朋友圈越做越大,潘彥君的微信好友很快就超過了3000人。短短几年間,蜂蜜網上銷售量已經超過線下交易的數十倍。光是去年一年,蜂蜜就賣出了四五千斤。每當有客户質疑土蜂蜜真假的時候,潘彥君總會把他們邀請到蜂場,讓客人們現場體驗取蜂蜜。客人親眼看到蜂蜜是怎麼釀出來的,也學會分辨真假土蜂蜜,一定會拍照發朋友圈,這等於又是一次成功地營銷。

“哈羅寶寶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瑤鄉馴蜂人直播間”,這段時間,潘彥君又迷上了時下正火的網絡直播。通過直播平台,粉絲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潘彥君的蜂場。

活框蜂箱既是馴化後的蜜蜂們繁衍生息的家宅,也是它們辛勤釀蜜的作坊。一次偶然的發現,讓潘紹禮決定對沿用了一百多年的傳統蜂箱進行大膽地改造。潘彥君説一開始沒有多少人理解他們,都認為他們兩父子清高,做這事太可笑,有人還嗆聲説專家定的尺寸是最合理的,難道你們比專家還厲害嗎?眾人的閒話,並沒有影響父子倆嘗試的決心。而改造後的比對結果,更是讓父子倆的努力有了回報。

改造過後的蜂箱,不僅整體高度比國標蜂箱抬高了十公分,蜂巢距離“屋頂”的空間也大大擴容了。無論是度夏散熱,還是過冬保温,都比過去好了許多。小蜜蜂們住得更舒服了,逃跑的自然就少了,蜂蜜的收穫也比過去的兩倍還要多。潘彥君説,蜜蜂逃跑對於蜂農是巨大的損失,特別是有蜜的時候逃跑,蜂農是絕收的。他們去廣東採蜂蜜,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氣候,採同樣的花種,鄰居一天逃跑的蜜蜂有28箱之多,而他們用新改造的蜂箱,整個花期下來,只有兩箱逃跑。

蜜蜂養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蜂王,蜂王的選種至關重要。蜂王需要每年更換,才能保持很強的產卵能力,因此自己培育蜂王對蜂農尤為重要。潘家父子通常會在山裏挑選最好的野蜂來人工繁育蜂王,把三到兩天的幼蟲放到天然蜂蠟製成的王台上。王台是蜂王專享的房間,因此工蜂們會認定王台裏的是蜂王幼蟲,便飼餵蜂王漿,哺育它們成為未來的蜂王。

“人工育王“是養蜂最核心的技術,而潘彥君並不打算把這門看家本領藏着掖着,相反,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做技術推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們,並且分文不收。

聽説瑤鄉馴蜂人無償傳授養蜂技術,十里八鄉的村民們紛紛前來取經,潘家蜂場隔三差五就圍滿各地的培訓學員。在潘彥君的帶動下,許多村民開始嚐到養蜂帶來的甜蜜。島坪村的胡以仙學習勤快,經常登門求教,家裏蜂箱的規模已有小五十箱了。

曾經是典型貧困户的潘彥君,自己生活好了不忘扶持更多的貧困户。貧困户養蜂,一沒有本金,二沒有銷路,多少有些顧慮。潘彥君給貧困户們吃定心丸,除了無償傳授技術,他把蜂箱連同蜂種、蜂蜜和全套工具一起送到了貧困户的家裏。

從九年前的一箱蜜蜂到現在的幾百箱規模,從窮困窘迫的貧困户到甜蜜事業的領路人,潘彥君用養蜂圓了“靠山吃山”的脱貧夢,釀出了更加甜美的生活。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超過80%,為養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恭城積極推動養蜂產業,樹起一批像潘彥君這樣敢想敢幹的養蜂能人,作為脱貧致富的典型。潘家父子也樂於把積累多年的經驗,與鄉親們分享。他們擔當起當地養蜂培訓班的老師,無私傳授技術。在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當地近200人走進養蜂甜蜜事業,20多户貧困户走在脱貧摘帽的路上。目前,生態養蜂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養蜂人數也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