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可能讓感染者在後期發展出較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為了對此進行預測,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特地對現有的診斷記錄進行了分析。藉助機器學習技術,研究人員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醫療狀況、以及發病前後五天的數據,最終歸納出了六種不同的症狀。在那些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中,其認為預測的準確率可接近 80% 。
(來自:King's College London)
目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 medRxiv 預印本網站上,意味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即便如此,該校 Tim Spector 教授仍在接受《衞報》採訪時稱:“儘早採取的干預措施,有助於增加患者的生存機會,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臨牀資源佔用”。
據悉,研究團隊篩查了用户數超過 400 萬的移動 App 數據,涉及 1653 名被檢出 COVID-19 陽性的用户。其上報了自己的症狀,並提供了健康狀況的更新。可知 383 人至少去了一趟醫院,且其中 107 人需要吸氧或呼吸機支持。
在套上機器學習算法之後,研究團隊對 14 中症狀進行了觀察,最終確定了 6 組不同的 COVID-19 患者,從而推斷有哪些可提供較高預測準確性的指徵。
第一組(462 例):有持續咳嗽和肌肉疼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約 1.5% 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其中 16%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第二組(315 例):出現叫高頻率的無食慾和發燒症狀,4.4% 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17.5%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第三組(216 例):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但其它症狀較少。該組中有 3.7% 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24%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第四組(280 例):出現嚴重疲勞、持續胸痛和咳嗽的早期症狀,8.6% 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23.6%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第五組(213 例):出現精神紊亂、無食慾、嚴重疲勞等症狀,9.9% 的患者需要呼吸治療,24.6%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第六組(167 例):出現明顯的呼吸窘迫、急促、胸痛、意識模糊、疲勞、胃腸道症狀。該組中多達 20% 的患者需要呼吸支持,45.5% 的患者至少去過一趟醫院。
研究團隊指出,前兩組 COVID-19 患者的症狀較輕。此外他們使用了來自其他 1047 款 App 的用户數據重複了相關工作,並加入了頭痛、嗅味覺敏感度降低等症狀描述,不同患者的症狀持續時間也不盡相同。
不過通過對前五天的症狀報告數據,以及患者的年齡、性別和其它醫療狀況等信息進行彙總,研究團隊宣稱可達成相當高的預測準確率,比如 79% 的情況需要提供呼吸支持。但若僅關注患者的個別症狀,預測準確率或低於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