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非洲豬瘟對我國的影響,能繁母豬存欄大幅縮減,行情突破歷史新高,盈利能力接近以往10倍,種豬變得異常金貴,而種豬的被動淘汰一直困擾着規模豬場生產成績的提升,肢蹄病導致的淘汰一直居高不下。
1、常見原因分析
1.1 管理因素
1.1.1 消毒
帶豬消毒時種豬都會出現摩擦欄舍情況,非瘟背景下,豬場的帶豬消毒異常嚴重,沒有考慮強酸強鹼對種豬肢蹄及皮膚的影響,導致肢蹄病比例明顯提升;尤其是針對欄舍噴灑高濃度火鹼或者20%石灰乳+3%燒鹼,消毒後沒有對產牀及地面進行清洗,地面呈強鹼性,對肢蹄腐蝕損傷嚴重;還需注意母豬產後對後軀進行擦洗消毒情況,母豬產後虛弱,每天兩次的後軀清洗消毒導致產牀長時間濕滑,喂料時母豬後肢出現溜冰樣踩滑,餵奶時四肢的後蹬都會出現肢蹄的損傷。
1.1.2 查情
由於公豬和母豬的體重差異巨大,當母豬發情時,使用公豬查情,會出現公豬爬跨情況,或者發情母豬互相爬跨,常常出現母豬後軀趴下而損傷肢蹄。
1.1.3 飼餵
同一棟懷孕舍常常關有近1000頭母豬,採用人工飼餵時,母豬全部爬欄吼叫,前後飼餵的時間常常超過半個小時,母豬多次的起跳爬欄不單單對肢蹄損傷,還會對胚胎的着牀產生不利影響,出現死胎增加和產仔數減少情況。
1.1.4 打架
為了使母豬的發情配種率更高,常常對斷奶母豬進行運動、合羣、調欄等操作,此時母豬的打架屢見不鮮,尤其當地面濕滑或者粗糙時,對母豬肢蹄的損傷明顯。
1.2 營養因素
1.2.1 生物素等維生素缺乏
生物素和其它營養因子的相互作用影響其吸收效率,如銅、氯化膽鹼、葉酸、泛酸、VB12、VB6等都與生物素的吸收代謝密切相關;當儲存不當、飼料黴變和添加抗生素進行保健(如磺胺類藥物),都會造成生物素的失活及損失;而應激、疾病等會導致生物素的需求增加和合成減少;尤其2018年,受環保的影響,維生素的價格成倍增長,部分飼料廠家降低了部分維生素50%左右的添加量,使生物素等維生素的缺乏更加嚴重,導致種豬出現被毛粗亂、皮膚開裂、皮屑增加、蹄殼開裂、肢蹄病明顯增加的情況。
1.2.2 鈣磷比例不恰當
今年李曼大會上吳方舟博士分享了《保育和生長育肥階段中鈣與磷的需求》,公佈了大量數據及最新研究成果:以石粉為載體的預混料中,當磷元素剛好達到NRC標準時,過量的鈣會降低豬的生長性能和骨骼發育;磷元素需求值高於NRC(2012),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約30%;生長育肥豬的總鈣磷比1.25:1(可消化鈣:可消化磷比1.65:1),最大化生長速率的配方不會損害骨礦化;而當前大多豬場使用三元母豬種用,沒有及時更換後備母豬料,肥豬料中的鈣磷比(0.8:1)遠遠低於種豬骨骼生長的需求,而肥豬的快速生長又加重了肢蹄的負擔,加上前面提到的維生素D等的缺乏,對鈣磷的吸收造成一定影響,繼而出現骨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即肢蹄病大大增加。
1.2.3 鋅錳硒元素缺乏
如日糧中錳過量,會損傷豬的腸胃功能,生長髮育受阻;如飼料中缺乏鋅,8~12 周齡豬易患皮膚不全角化症;缺硒可引起肢蹄變形, 關節炎等病變。試驗表明, 患病豬蹄殼樣品中的硒含量則顯著低於正常組。
1.3 環境因素
1.3.1 低温乾燥
冬季肢蹄病遠高於其它季節,主要由於環境氣温低且乾燥,四肢末端及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減少,不能有效形成乳化而成的皮脂膜保護,極易導致肢蹄開裂,繼而感染葡萄球菌等細菌出現腫脹跛行;尤其長期在限位欄飼養,肢蹄會變的無力,運動不足,油脂分泌更少,且沒有對冬季飼糧提升脂肪能量的豬場,種豬肢蹄開裂磨損更加嚴重。
1.3.2 高温高濕
當環境高温時,種豬玩水增加,常常導致高温高濕情況,尤其地面坑窪不平,濕度更甚,使種豬肢蹄長期處於潮濕環境,蹄底泡軟後摩擦損傷。
1.3.3 地面粗燥
豬舍的建設標準偏低,把關不嚴,長時間的潮濕,加上平時的強酸強鹼消毒和高壓的沖洗,常常出現地面過於粗糙的情況,尖尖的石子在種豬走路時刺傷蹄底而損傷。
1.3.4 地面光滑
地面光滑時,飲水外露與糞尿中的水分導致濕滑,常常出現扒坐和摔倒出現肢蹄損傷;新建豬舍水泥地面呈鹼性,對肢蹄存在影響,進豬前建議使用有機酸溶液對地面進行有效沖洗處理。
1.4 品種因素
國外研究發現:生長緩慢,背膘較厚的品種發病率很低,我國地方品種及其與外來品種的雜交後代豬則極少發病;肢蹄纖細的豬易患此病,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種更易得;所以規模化豬場在選育留種期間,儘量以肢蹄粗大,背膘厚者優先選育為主。當選擇三元母豬種用時,三元育肥豬的生長速度較快或肌肉羣大量增加時, 關節軟骨和骨骺的機械強度並未隨之相應增加, 以至承受不了生長過快而增加的體重壓力, 從而導致肢蹄病發病率更高。
1.5 疾病因素
大量資料表明, 許多豬肢蹄病的發生與豬鏈球菌、葡萄球菌、豬丹毒桿菌、化膿棒狀桿菌、副豬嗜血桿菌等細菌感染有關。這些細菌侵害豬的蹄部、腕部、肘部關節等;在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發生關節炎,從而引發四肢運動機能障礙;有的在四肢外部看不到明顯的病變, 但是細菌常侵害脊柱形成化膿灶, 從而導致後軀癱疾, 部份豬早期因出現咬尾症之後, 也常出現上述現象。這些細菌感染後, 飼養人員往往因思想上重視不足和發現較遲,又難以做病原的分離與鑑定進行確診,從而缺乏有效的治療。滑液黴形體、偽狂犬等等病原也會導致肢蹄病的發生。
2、 防控措施
2.1 加強管理
對消毒、查情、飼餵、打架等情況嚴格規範操作,建議不進行帶豬消毒,在疫病期間必須帶豬消毒時,選擇刺激性小的過硫酸氫鉀、戊二醛、碘製劑等合理濃度稀釋後進行,使用強酸強鹼進行空欄消毒後,進豬前必須清洗徹底,母豬產後的後軀清洗消毒注意欄舍的乾燥;公豬查情時人員做好檢查記錄的同時,管控好公豬的爬跨,當大欄內母豬發情時,及時趕入配種欄,防止不停爬跨其它母豬而造成肢蹄損傷;對懷孕舍所有母豬進行飼餵時,首先快速少量飼餵到每個母豬,再根據情況添加飼餵量;根據豬隻體重與欄舍面積合理分羣,發現豬隻打架情況時,及時調欄。
2.2 補充營養
針對60Kg以上的後備母豬,及時更換後備母豬料飼餵,選用品牌公司優質飼料,並在所有種豬料中添加2%生物素100 ~ 200 g/T,多維1000 g/T,或者添加功能性添加劑(如仔多多),強筋健骨的同時,提升種豬繁殖性能。
2.3 改善環境
豬的散熱和防寒性能相對較差,受環境的影響極大;環境控制不佳,極易出現各種疾病和生產性能下降,保持環境20~25攝氏度,通風乾燥,地面適宜,不單單對肢蹄病的控制有利,各種問題都會大幅度減少。
2.4 品種選育
大多豬場針對品種的選擇難以更改,而對後備母豬的選育卻大有可為,需選擇肢蹄粗大,背膘厚者優先留種,並在培育過程中強化肢蹄管理。
2.5 疾病防控
根據豬場優勢病原做好免疫工作,強化帶毒病豬的淘汰,完善生物安全措施,提升豬羣非特異性抵抗力和整體健康度;針對肢蹄乾裂磨損病例,及時發現,使用一瓶魚石脂加4~6克阿莫西林充分攪拌混勻後進行局部塗抹,一天兩次,連續三到五天,大多能痊癒。